松下23財年利潤有望創新高,美國補貼貢獻大
2023/05/11
松下控股5月10日發佈預期稱,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的合併凈利潤(國際會計準則)將同比增加32%,達到3500億日元。凈利潤將是時隔5年刷新歷史最高。美國《通膨削減法》(IRA)優待在該國生産和銷售純電動汽車(EV)電池等的企業,相關補貼將把松下的凈利潤推高1000億日元。利潤增長主要源自外部因素,電池以外的汽車零部件等松下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仍存在課題。
預計2023財年的營業收入增長1%,達到8.5萬億日元,營業利潤增長49%,達到4300億日元。凈利潤有望超過歷史最高的2018財年(2841億日元、國際會計準則),但營業利潤仍低於1984財年(截至1984年11月)的5756億日元(美國會計準則)。
松下在美國內華達州和堪薩斯州生産或計劃生産、主要向美國特斯拉供貨的電池業務起拉動作用。2023財年,基於美國2022年通過的《通膨削減法》,松下將從聯邦政府獲得補貼等,成為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按調整後的營業利潤計算增長800億日元,按凈利潤計算增長1000億日元。
在10日的財報説明會上,出席的集團首席財務官(CFO)梅田博和提及對補貼收入的看法時表示,「其中之一在於業務選址」,表明了過去在美國投資的決策産生效果的想法。

松下的課題是主業的盈利能力。集團整體的2023財年的營業利潤率為5.1%,低於大型電子企業中已經發佈財報的索尼集團(10.2%)和日立製作所(7.7%)。
SMBC日興證券的高級分析師桂龍輔指出,松下控股的「間接部門的成本高於其他公司,成為全公司的負擔」。認為2022年4月控股公司化所帶來的人事和財務等間接部門的調整還有改善空間。
觀察松下各業務部門的營業利潤率,電池業務因補貼效應而達到12.9%,而家電業務為4.2%,電池以外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僅為1.3%。家電業務和汽車零部件業務在松下控股的營業收入規模中分別佔據第1、2位。提高電池以外業務的盈利能力,直接關係到整個集團的盈利能力。
2023財年松下將向設備投資和研發費共計投入1.19萬億日元,比上一年度增加5成。多數將投資於電池的增産和開發,但也會在電池以外的業務增加投資,加緊增強盈利能力。
舉例而言,將向2021年9月收購的從事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美國BlueYonder投資約112億日元。預計2023財年BlueYonder會出現25億日元的營業虧損,但旗下擁有該公司的Panasonic Connect的社長樋口泰行10日強調稱,「即使壓低單年度的盈利性,也要為擴張業務而投資」。

在電池業務方面,預計正在堪薩斯州建設的工廠將於2024財年投産。岩井Cosmo證券的清水範一分析稱,「堪薩斯的大型投資帶來的折舊費負擔可以靠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同時表示電池業務「掌握著今後增長的關鍵」。
松下10日公佈的2022財年(截至2023年4月)合併財報顯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達到8.3789萬億日元,凈利潤增長4%,達到2655億日元。此前的預期為同比下降18%,降至2100億日元,但由於《通膨削減法》相關的稅收優惠效果,利潤轉為增長。松下需要確立不依賴電池補貼的盈利基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