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職務越高,工資就越低於中國企業

2017/08/29


       在中國和新加坡,部門經理級的工資平均達到2300萬~24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40萬~146萬元),而日本還不到2000萬日元,而日本董事級的工資甚至被越南超越。按國別觀察企業支付的工資和薪酬發現,職位越高,海外越高於日本,差距就越大。日本企業的年輕員工在到科長級別時的工資高於亞洲各國,但到部門經理和董事級別則被超越。具有高端技術和經驗的人才的爭奪競爭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的「競爭失敗」風險也被指出。

 

       人事諮詢企業美國美世(Mercer)調查了世界125個國家的2萬5千家公司、1500多萬人的2016年度薪酬(預定額),按平均匯率換算為日元。日本企業以汽車和家電等上市企業為中心調查了264家。對象多為大型企業,存在金額可能偏高的傾向。

 

  

       觀察各國包括當地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的部門經理級的年平均工資(按帳面計算),新加坡達到2412萬日元,中國(上海)達到2340萬日元,另一方面,日本僅為1981萬日元。而科長級的平均工資則是日本(1022萬日元)高於新加坡(1008萬日元)和中國(668萬日元),形成對比。

 

       日本的人工費在整體上依然很高。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最近調查顯示,一般工廠勞動者的工資在東京為每月2339美元,而上海僅為558美元,胡志明市為214美元。與海外相比,日本國內不同職務之間的差距較小。

 

       職務越高工資差距越大

 

       美世日本公司的顧問榮立土志指出,「海外根據貢獻的大小,毫不吝嗇地支付工資」。日本傾向是,如果同樣是部門經理級職務,主力部門和間接部門要保持工資水準相同,但「海外則向賺錢的明星業務部門的負責人支付更多工資」。


 

       到了董事級別,差距進一步加大。在日本,地位低的董事薪酬僅為2713萬日元,但中國超過4千萬日元,新加坡也超過3535萬日元。日本甚至被越南的2803萬日元超越。此外,南韓企業至部門經理級別的工資仍低於日本,但也在董事級別超過了日本。

 

       亞洲企業通過優厚的待遇來吸引人才。八木一之(59歲)2016年10月從三井物産跳槽到中國的長城汽車。如今擔任集團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在北京工作。八木表示,「長城汽車的魏建軍董事長希望學習日本企業文化的態度很突出」,預計即使超過60歲,薪酬也不會遜色於三井物産時代。日本企業員工退休後再就業時很難維持較高工資。日本企業根據年齡決定薪酬的僵化制度將成為人才爭奪的絆腳石。

 

       美世的調查區分了國別,但可以看出在日本企業的海外法人,也是職務越高工資越是增長乏力這一傾向。例如比較上海各公司的薪酬發現,日本企業的部門經理級別工資僅為1853萬日元,低於中國企業(2012萬日元),也低於不含日資的外資企業(2394萬日元)。剛剛晉陞為科長之際,日本企業、中國企業和不含日資的外資均為350萬~400萬日元,沒有明顯差距,但隨著職務的上升,差距不斷擴大。

 

       工資翻至3倍

 

       從日本的大型電子企業跳槽到上海一家半導體企業、並從事人才仲介的一名男性表示,「如果日本人跳槽到海外,年工資達到2千萬~3千萬日元的情況很多,有時甚至增至3倍」。工資水準的差距有時成為日本企業爭奪人才的阻礙。不過,也出現了在短期間內獲得技術和經驗之後迫使日本人離職的「用後即拋」的案例。

 

 

       據英國人才獵頭企業Hays統計顯示,以工資為由考慮跳槽的人呈現增加態勢。在台灣人工智慧風險企業工作的一位30多歲男性的年工資超過1千萬日元。達到直到3年前工作的日本電商樂天時代的1.5倍以上,該男性表示「裁量權大,只要取得成果,就回報個人」。

 

       由於人口減少,日本國內市場日趨萎縮,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的全球化將加速。不僅是製造業,在金融和服務業,世界各地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決定企業盛衰的管理層的人才需求預計不斷增加。

 

       但日本企業如果不能提供足夠的薪酬,在人才爭奪競爭中將難以取勝。不僅是貫徹成果主義,還需要改為優待企業管理層的制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安西 明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