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開始調整對美出口生産地
2018/10/30
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産品徵收制裁關稅,不少企業開始轉移中國對美出口産品的生産基地。汽車零部件和家電等産品成為對象産品,除了日本電産和松下等日本企業外,一些中國企業也向墨西哥和東南亞轉移了對美出口生産基地。企業預計中美間的緊張態勢將走向長期化,調整生産體制的動向似乎將出現擴大。
日本電産計劃將中國對美出口汽車零部件和家電産品的部分生産轉移到墨西哥。電産將在2018年度投資約200億日元,在墨西哥現有工廠附近新建廠房。生産汽車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電動機和空調零部件等。電産將把墨西哥工廠的産能提高至2倍。
美國對這些零部件加徵25%的關稅。日本電産會長永守重信在10月23日的財報説明會上表示,「貿易戰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這些動作是連鎖反應」,劃通過調整生産基地來避免成本上漲。
![]() |
中國的港口(資料圖,Reuters) |
在美國生産的汽車也大量使用中國産的馬達等零部件,因此日本電産還希望獲取企業替換掉中國産零部件的需求。而日本電産在中國將繼續實施應對內需的投資。
松下方面,今後在中國生産的汽車身歷聲裝置等車載設備中,將把面向美國出口的産品轉移到泰國或墨西哥等國生産。向美國特斯拉供應的産品中,在美國生産的車載電池的部分原料也來自中國,成為加徵關稅的對象。該公司的高管表示,「按利潤計算,制裁最高將産生100億日元的影響」。
除了日本企業外,也有中國企業也開始將對美出口産品的生産轉移到國外。TCL集團將在墨西哥工廠增産液晶電視,以替代從中國本土出口。預計2018年的産量將達300萬~400萬台,較2017年的200萬台大幅增加。
大型聚酯生産企業浙江海得利新材料將於2020年中期在越南新建工廠,這是該公司的首個海外生産基地。對美出口額佔該公司總銷售額的2成。雖然通用化工品方面,中國以外的供應源相對有限,不會與替代産地形成激烈競爭,不過該公司力爭通過在海外設立生産基地確保穩定供貨。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調查顯示,2018年1~6月全球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為702億美元,同比增長6%,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面向內需的投資表現活躍,一方面,過去在供應鏈中,企業將中國作為出口基地,但是在人工費上漲的背景下,出現了調整的動向。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中國北亞課課長箱崎大指出「貿易戰似乎導致這一傾向出現加速」。
實際上,生産汽車天線的日本YOKOWO公司在華生産的7成産品對外出口,受美國啟動對華制裁影響,將把向越南轉移生産的計劃提前。原計劃2020年代中期之前將出口産品轉移到越南生産,對美國出口的産品將在年內完成轉移。
而在東南亞則颳起了東風。泰國的智慧手機零部件生産商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公司董事長蒂克﹒謝爾(音譯)表示「已經迎來了多筆交易」。越南紡織協會的官員也指出,作為對美出口基地,越南成為有力對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