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董事薪酬過高嗎?
2018/12/05
受日産汽車前會長卡洛斯·戈恩被逮捕事件的影響,日本社會出現了對公司董事薪酬過高的批評聲。然而,如果對比全球主要企業首腦的薪酬,日本僅為美國的1成左右,在國際上處於較低水準。在包括經營者在內的爭奪人才的全球競爭中,日本企業可能因此而落於人後。有觀點指出應將日本公司的董事薪酬調整為適當水準,與此同時,使決定過程變得透明等的舉措也將成為課題。
![]() |
按已公開的數據顯示,戈恩2017年度的薪酬包括法國雷諾和三菱汽車支付的部分在內,達到約1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6億元)。其中,從日産獲得7億3500萬日元,佔日産董事薪酬整體(18億5700萬日元)的約4成。由於戈恩的薪酬涉嫌少申報,因此佔整體的比率有可能更高。
此外,戈恩還存在「侵佔」有關投資資金和公司經費的嫌疑。據稱戈恩要求海外子公司在巴西和黎巴嫩購買用於自家的住宅,還與姐姐簽署有名無實的顧問協議,向其支付薪酬。
雖然各種問題被指出,但戈恩的薪酬金額在國際上並非特別突出。半導體巨頭博通(Broadcom)支付給首席執行官(CEO)的薪酬約為117億日元,廣播巨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約為79億日元,旅行網站貓途鷹(Trip Advisor)約為54億日元——美國勞工聯合會-産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統計顯示,在美國,2017年很多首席執行官(CEO)獲得了高額薪酬。
從大型汽車廠商的CEO來看,美國通用汽車約為25億日元,而美國福特汽車約為19億日元。即使是在因社會主義風潮而對高額薪酬持批評態度的法國,醫藥巨頭賽諾菲和化粧品巨頭歐萊雅的CEO也獲得約12億日元。
日本的董事薪酬的平均水準大幅低於海外。美國諮詢公司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匯總的2017年度日美歐主要企業的CEO薪酬顯示,與美國的14億日元相比,日本僅為1.5億日元。與德國、英國和法國相比也僅為2~3成的水準。
受「1億總中産」時代的影響,日本人對收入差距的抵觸感強烈,因此避免高額薪酬的經營者很多。在日本,如果薪酬達到1億日元以上,需要以另外的名義公示,因此將薪酬控制在「9990萬日元」左右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還存在與業績和股價聯動的「激勵薪酬」的比率在國際上較低這一差異。
低增長高薪酬
這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讓日本的董事薪酬産生了「不易提高性」。日本國內上市企業2017年度的董事薪酬合計約為8800億日元,比2010年度增長31%。但是,薪酬並未實現如業績般的增長,結果董事薪酬佔凈利潤的比率在同一期間從4%降至1.95%,減少一半。
從個別企業來看,薪酬和業績的關係也很模糊。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根據東京商工調查(Tokyo Shoko Research)的數據計算了日本國內100家主要企業的董事每人平均薪酬,並分析了薪酬與容易反映業績動向的總市值的關係。結果顯示,在2017年度內「總市值增加但薪酬處於低位」的公司達到2成。另一方面,「總市值增長放緩但薪酬處於高位」也接近2成。
其中,日産總市值增長約3%,處於低增長狀態,但薪酬金額達到約2億700萬日元,超過整體的平均值。如果戈恩的薪酬被少記載,「低增長、高薪酬」的程度將更加突出。
僅26%企業設置薪酬委員會
日本的董事薪酬還存在「決定方式不明確」的問題。從日本來看,薪酬總額雖需要股東大會的批准,但關於如何分配,「完全由社長決定」的企業很多。這是因為薪酬在歷史上處於較低水準,未被要求進行深入的討論。
另一方面,美國上市企業則將設置「薪酬委員會」作為一項義務。薪酬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外部的專家等,在保持客觀性的同時,敲定董事等個人的薪酬。在日本,設置薪酬委員會(包括自主引進)的只有日立製作所和普利司通等932家企業。僅為全部上市企業的約26%。日産也沒有薪酬委員會,據稱戈恩「自主」決定自身的薪酬。
「具有透明性和緊張感的薪酬制度是競爭力的源泉」,日本一橋大學的特聘教授伊藤邦雄指出。包括外國人在內,要吸引優秀的經營者,日本的董事薪酬有必要不斷調整為不遜色於歐美的水準。比如,通過靈活設置薪酬委員會等提高透明性、尋找更容易獲得利益相關人士認可的方法等,制度的合理設計將成為第一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川文平,北爪匡,丸山大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