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公司的400年

2021/12/17


      「股份公司」已有大約400年的歷史。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股份公司不斷改變形態。近年,股份公司開始反省隨著財富積累,給社會和地球環境造成了過重負擔,紛紛開始調整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框架。股份公司到底是什麼?下面一邊回顧歷史,一邊整理課題。

    

   工業革命支撐繁榮發展

    

      關於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眾説紛紜,但最公認的是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家公司是在東南亞做香辛料交易的公司,最初每次出海都募集資金,船平安返回後,將利潤分給出資者進行清算,項目色彩濃厚。

    

     後來為了長期獲得穩定的利潤,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海外各地設立貿易網點。回收投資也需要時間。再後來,為了將來大賺,開始將所有航海視作一個業務,募集資金。公司持續性的展開業務,形成了今天股份公司的原型。

    

 

      股份公司擴大的一大起因是18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隨著蒸汽機的發明,經濟活動的範圍擴大,形成了資本家出資扶持創業者,促進新技術和産品普及的局面。到了19世紀後半期,發生了以石油、鋼鐵和汽車為中心的第二工業革命,消費品也開始大量生産。

    

 

     20世紀後半期,電腦和網際網路問世,企業的經營效率顯著提高。近年,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也普及,開展新業務的企業猛增。現在全球的上市企業已超過4萬家,經過反覆新陳代謝,過去近50年增至原來約3倍。

    

  資金大迴圈催生創新

  

       跟股份公司一樣,股票市場的歷史也很久。跟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樣,被認為是交易所起源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也誕生於1602年。代表公司「所有權」的股票的買賣更加容易,形成了資本家對公司投資、公司利用資金擴大業務增加收入再回饋資本家的潮流。

   

       股份公司通過籌資,不斷創造出改變人類生活的發明。尤其在現代社會,美國微軟的「Windows」及美國蘋果的「iPhone」等顛覆了生活。2020年,世界國際專利申請量即使在新冠疫情下也達到約27萬件以上,刷新歷史最高紀錄,對創新的追求一刻都沒有停留。

   


   

       股東要求股份公司提高資本效率。對重視凈資産收益率(ROE)的「ROE經營」越來越關注,提高ROE擴大企業價值的企業不斷增加。在各國寬鬆金融環境的影響下,全球股票總市值持續擴大,目前超過100萬億美元,在2000年以後的20年增至原來大約4倍,超過世界的名義GDP(國內生産總值,不到90萬億美元)。

    

      不過,資金向增長預期高的企業集中的傾向加強,僅亞馬遜等5家美國高科技企業GAFAM(F指原Facebook,新公司名稱為Meta)就可以吞下日本的所有上市企業。無序的資本主義帶來了財富不均。正像19~20世紀貧富差距擴大引起了共産主義運動一樣,以股票市場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也受到批評。

    

 

   ESG時代,公司要建立新形象

    

       對於股份公司,很多人批評過於重視股東等部分利益,而不顧其他利益相關者。日本在20世紀後半期,在大企業工廠所在地相繼發生了大氣污染等公害,當地居民提起訴訟的例子也不少。

    

      作為股份公司推進各種開發的結果,氣候變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脫碳舉措受到全世界關注。另外,包括交易對象在內的勞動者的人權問題也成為重要課題。在需要建立可持續社會的背景下,企業將重心放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上,正在加速開展對環境和社會有貢獻的業務。

    

      股份公司為什麼而存在?明確提出公司目的和存在意義的「目標經營」最近開始普及。各公司共同的課題是要建立對自然友好、對社會友好的公司形象。為了實現可持續社會,股份公司已開始改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