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業降風險,在北美和東南亞投資
2023/10/16
日本國內製造業的設備投資正在從中國轉向東南亞和北美。京瓷將為泰國的電子零部件工廠最高投入1000億日元資金,此外,三菱化學集團將在北美新建工廠。日本企業意在分散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但這種做法也隱藏著海外投資效率惡化的風險。
京瓷將對泰國中部的工廠投資,預計將使智慧手機和純電動汽車(EV)使用的電容器等的産能提高1成。
泰國「政局比較穩定,也容易招到人才」(京瓷董事嘉野浩市)。為了將泰國工廠打造成可向貿易摩擦持續的中美兩國出口産品的核心基地,打算自2023年度起3年內最高投入1000億日元資金。
村田製作所也在泰國北部建成了電容器新工廠,將於11月開始供貨。
![]() |
生産電子基板的Meiko(名幸電子)最近決定在越南新建工廠。將以2025年投産為目標,以車載用産品為中心,量産高功能産品。據稱,客戶「強烈要求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生産」(社長名屋佑一郎)。
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顯示出停滯跡象。日本財務省的統計顯示,2022年日本製造業對華直接投資同比減少5.7%。背景原因除了人工費高漲等結構性問題之外,還包括企業對美國的對華貿易限制等懷有強烈的危機感。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製造業對北美投資比上年增加28.7%。對印度投資也增至兩倍。
![]() |
從投資額在所有地區中所佔的比例(2023年4~6月)來看,北美為36.2%,東盟的5個主要國家(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為10%,中國為7%。
吸引日本製造業企業去北美投資的是美國積極的産業政策。
美國《通膨削減法案》的目標是普及純電動汽車(EV),要想享受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需要從美國國內及美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締約國採購一定比例的電池材料等。
涉及電池主要零部件負極材料的三菱化學將投資幾百億日元用於增強北美的製造能力,並新設工廠。
印度作為日本機電産業等的供應鏈備受關注。瑞薩電子在印度開設了與印度塔塔集團的合作開發中心。啟動了收購從事雷達技術的當地初創企業等投資活動。
![]() |
京瓷的泰國工廠將增産電容器 |
其他境外企業也紛紛從中國分散工廠。台灣的廣達電腦4月表示建設越南工廠。廣達電腦在代工美國蘋果電腦「MacBook」上排名世界第一,其他主要代工企業也不斷提高中國以外的生産比例,部件供應企業也被迫響應。
但分散工廠的日本企業大半仍在中國繼續開展業務。也保持一定程度的投資。背景是中國的投資效率高。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介紹,日本企業的對華直接投資收益率(2021年)為15.1%,遠遠超過平均值(6.9%),也比泰國(10.4%)和美國(4.2%)高。
日本銀行(央行)總裁植田和男今年夏季在美國的會議上,分析了被認為由地緣政治學因素及各國産業政策引起的企業投資行為,認為影響供求雙方,使經濟預測變得不明朗。
在專家之間,也出現了警惕製造業工廠分散風險的聲音,指出「只會使生産基地選址變得沒有效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