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十年減少1600家
2022/12/22
由於與中國相關的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日本企業中出現了使供應鏈降低對中國依賴的動向。通過當地法人等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的比例2022年為0.87%,相較於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的2012年下降了0.14個百分點。按都道府縣來看,大阪府的降幅最大。有些日本各地方政府認為這是促使企業回歸的好機會,紛紛開始採取支援措施。
日本調查公司帝國徵信(Teikoku Databank)於2010年~2022年分7次調查了日本企業進駐中國的情況,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對這些數據進行了重新統計,按都道府縣計算出了通過設立當地法人或辦事處以及向相關企業出資等方式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數量及比例。截至2022年6月,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為1萬2706家。比2012年(1萬4394家)減少1600多家。
從各都道府縣的情況來看,大阪府下降0.52個百分點,比例降至1.83%。其次降幅較大的是長野縣(0.33個百分點)、秋田縣(0.23個百分點)、香川縣(0.19個百分點)。
大阪府在二戰後,因大阪市中央區船場成為繁榮的紡織批發城,吸引了相關産業在此聚集。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以後,這裡的企業紛紛進駐人工費較低的中國,與中國的聯繫十分緊密。進駐中國的企業比例在高峰時期的2012年達到了2.36%,位居日本第一。
大阪府內的一家服裝企業在2022年夏季之前從中國的紡織工廠撤退。原因是美國禁止進口中國生産的棉製品。中美矛盾日益尖銳,即便有工廠也很難採購到品質好、價格低的棉質布料。雖然首選方案是轉向人工費低廉的東南亞,但由於中國的工資水準升高和日元貶值,「從成本方面來看,和日本沒有太大區別」,因此該公司也在考慮回歸日本國內。
佳能和愛麗思歐雅瑪(IRIS OHYAMA)等大型製造企業也出現撤退。為其供貨的中小企業因供貨對象企業減少,被迫做出撤退或繼續業務的選擇,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一家在東京都內生産精密螺絲的中小企業,由於作為客戶的重型電機廠商關閉了中國工廠,便與中國的相關公司斷了關係。
防疫相關措施導致中國業務的風險顯現出來。為了向因重構供應鏈而在日本國內建設生産基地等的日本企業提供補貼,日本經濟産業省在2020~2022年度投入了約5600億日元。累計共有439家企業被選定為補貼對象,其中大企業173家,中小企業266家。
按都道府縣來看,愛知縣領取該補貼的企業最多,達到29家,其次是兵庫縣(26家)、大阪府(20家)、長野縣(19家)。因俄羅斯進攻烏克蘭而重構供應鏈的企業也是支援對象,因此並不是所有領取補貼的企業都從中國撤回日本,但越是領取補貼企業多的都道府縣,進駐中國的企業比例的降幅越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