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船現狀:商船敵不過中韓只能靠造軍艦

2018/07/31


      日本大型造船企業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MU)在橫浜市磯子工廠建造的新型神盾艦「摩耶」號7月30日下水。這是自該公司的前身之一IHI於1993年接到訂單以來、時隔22年建造的神盾艦。對於因液化天然氣(LNG)船的建造訂單減少而陷入困境的日本海事聯合來説,這將是捲土重來的良機,但在商船建造方面落後於中韓的日本綜合重工企業依賴政府需求的局面日趨明顯。

     

下水的新型神盾艦「摩耶」號(7月30日,橫浜市,kyodo)

      

    從日本防衛省接到訂單的「摩耶」號的標準排水量為8200噸,比此前的「愛宕級」高出450噸,更為大型化。除了配備能與艦船和飛機當下交流目標資訊的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之外,還提高了應對低空攻擊的能力。該艦船採用基於電動馬達的推進機構,實現了降低維護成本等,匯集了大量的最新技術。

 

    日本海事聯合正在擴大大型艦艇業務。截至目前,該公司已連續建造了4艘討論部署新型戰鬥機「F35B」的「出雲」號等大型直升機配備型護衛艦。還開始涉足此前被三菱重工基本壟斷的神盾艦,2015年度獲得了此次下水的「摩耶」號的訂單,2016年度也連續獲得該型艦的訂單。2艘的採購額達到1621億日元。

   

下水的新型神盾艦「摩耶」號(7月30日,橫浜市,kyodo)

    

    日本海事聯合2017財年(截至2018年3月)因LNG運輸船建造訂單減少和匯兌損失,出現了約700億日元的大幅虧損。在主力的商船業務方面,與中國和南韓的競爭日趨激化,在此背景下,大型艦船是為了彰顯技術實力之高、再次提升品牌號召力而無論如何都要獲得的訂單。每艘超過800億日元的神盾艦對於銷售額在3000億日元左右的該公司來説,對於開工率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尋求獲得艦艇訂單的不僅是日本海事聯合。錯失神盾艦訂單的三菱重工攜手三井E&S造船獲得了自2018年度起連續建造8艘的小型護衛艦訂單,對日本海事聯合報了一箭之仇。具備護衛艦建造能力的其他日本綜合重工企業的商船建造也陷入低迷,訂單額達到商船數倍~十多倍的艦船正在成為支撐經營的支柱。

 


    日本綜合重工企業的商船建造業務充滿危機。據日本船舶出口組合統計,4~6月遠洋商船的建造合同比上年同期減少28%。在世界範圍內,新造船的訂單量均表現低迷,其中,貨櫃船和LNG船的訂單被中國和南韓企業奪走。觀察合約,此前達到7成左右的日本國內海運公司訂單提高至9成以上。由於無法借助成本競爭力抗衡,因此幾乎無法獲得來自海外的需求。

 

    涉足護衛艦建造的各重工企業擁有很多具備較高設計能力的人才。由於人工費較高,在邁向沒有太大技術差異的商船建造領域無法發揮成本競爭力。針對現狀,日本大型重工企業高管指出「將積極爭取能確保一定程度的工作量、在交付後也因修理和檢查而有望獲得定期收入的艦船訂單」。

 

    考慮到中國的海洋戰略,日本政府正在將預算投向島嶼防衛。有觀點認為,護衛艦的建造和維護也將增加,因此,目前能夠確保工作量。但是,即使是採用最新技術的艦船,由於競爭激化,也日趨難以獲得高收益。有觀點指出,「摩耶」號由於競爭性招標的影響,勉強實現盈利。屬於主業、面向民間的造船業務的結構改革是當務之急,這一點沒有改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