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電池企業在中國市場之外找出路
2019/01/04
南韓的車載鋰離子電池企業開始實行「中國+1」的市場開拓戰略。新興勢力SK Innovation(SK創新)2022年之前將在美歐等地起用新工廠。居世界第4位的LG化學2019年秋季在中國投入運作的工廠也將專注於出口。中國車載電池的需求全球最大,但外企面臨政府限制和中國本土企業的激烈競爭。南韓電池企業將開拓純電動汽車(EV)有望增長的歐洲市場等以擴大份額。
圍繞SK創新計劃在美國建設的工廠,SK集團的會長崔泰源在美國當地宣佈,「將向新工廠投資16億美元。未來考慮增加至50億美元」。
![]() |
工廠將於2019年初在喬治亞州開工建設,預定2022年完工。年産能計劃達到9.8吉瓦時(GWh)。按照該公司的基準,可供約32萬7千輛純電動汽車使用。
此外,該公司還正在東歐國家匈牙利和中國江蘇省常州市分別建設産能為7.5吉瓦時的工廠,預定2022年之前完工。中國的産品主要用於出口歐洲。這3處工廠投入運作後,SK創新的全球産能將提高至超過目前5倍的近30吉瓦時。
在其他企業方面,LG化學2018年10月在江蘇省南京市開工建設第2座在華工廠,計劃自2019年10月開始生産。LG化學表示,「今後將作為對歐美等市場的出口基地使用」。似乎將向德國戴姆勒、美國通用汽車、印度馬恒達(Mahindra & Mahindra)等汽車廠商供貨。
![]() |
SK創新在南韓中部的工廠(照片由該公司提供) |
據稱中國的純電動汽車銷量約佔全球6成,電池需求巨大。直到數年前還是松下、LG化學、三星SDI等企業領先,但現在居世界首位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和比亞迪(BYD)等中國企業的份額很高。
中國政府希望培育純電動汽車相關産業,出台了只有向中國企業採購電池、整車才能獲得補貼的政策等。
此外,南韓企業還面臨外交方面的逆風。由於部署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薩德、THAAD)的問題,中韓關係一度遇冷。有南韓大型電池企業表示,「處於無法增加在中國銷售的局面」。
中國政府正在放寬限制,自2019年起,外資將更容易開辦新的純電動汽車企業和工廠。南韓廠商此前陷入停滯的新工廠計劃逐漸啟動,但要在中國市場挽回頹勢並非易事。
有望迎來光明的是中國以外純電動汽車市場的增長。調查公司Techno Systems Research的統計顯示,2025年全球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將擴大至2018年預期的4.5倍,達到54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的佔比將降至不到5成。另一方面,純電動汽車不斷普及的歐洲等市場將增長。這成為南韓電池廠商的商機。
![]() |
SK創新2018年11月與德國福斯簽署合同,在歐洲市場的存在感正在提升。SK的部長金泰賢表示,「本公司在電池主要零部件隔離層領域居世界第2位。以材料技術為基礎開發的電池被認為可靠性很高」。
另一方面,南韓電池企業也不打算輕視最大的中國市場。LG化學針對南京的工廠解釋稱,「中國政府的補貼問題有望消除,將來希望在中國市場也增加供給」。
在南韓的産業界,目前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視等主力産品的需求增長乏力。車載電池是今後有望保持強勁增長的領域。不過,各家南韓企業在獲得汽車廠商的訂單之際,接受大幅降價的情況似乎很多。南韓媒體報導稱,LG化學和三星SDI截至2017年在車載電池業務上從未實現全年盈利。如果在不考慮盈利的情況下進行業務擴張,也有可能像液晶面板行業那樣陷入「不賺錢白忙活」的局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田健一 首爾,深尾倖生 法蘭克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