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企業面臨「不掙錢」難題

2019/02/27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日前獲悉,日本工程機械製造商小松已終止此前為日本陸上自衛隊開發和生産的車輛的一部分新增開發,理由是無法取得與開發成本相稱的收益。雖然日本的防衛費持續增長,但增加的部分多用於採購美製裝備,發給日本企業的新訂單有限。日本防衛産業的現狀是,在面向自衛隊的小市場裏,多家企業參與競爭。投資者的批評目光也投向較低的收益性。日本企業一直憑藉使命感維持防衛業務,但今後像小松這樣重視盈利的趨勢或將擴大。

       

  小松停止部分新增開發

 

  小松是日本自衛隊車輛的大型製造商。決定停止開發的是輕裝甲機動車(LAV),該車曾伴隨自衛隊派駐伊拉克等地。小松在2000年代獲得不到200輛訂單,之後一直沒有新訂單,停止了生産。日本防衛省向小松探尋能否進行新開發,小松表示「在目前狀況下,難以進行新開發」。小松與日本防衛省的合同額約為280億日元(2017年度),輕裝甲機動車是主力産品之一。

       

小松為日本陸上自衛隊製造的輕裝甲機動車

             

  日本企業製造的防衛裝備只有面向自衛隊的有限需求,成本高昂。因屬於特殊技術,進行開發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員。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日本政府的採購價格一般都採取在成本之上加算一定收益的「成本計算方式」,加算收益的比率為5%左右。作為民營企業的利潤率,這算不上很高。製造F2戰鬥機的三菱重工、涉足P1巡邏機業務的川崎重工等其他企業也面臨相同的煩惱。

   

  「收益性嚴峻。是帶著使命感去做,沒有當做完全的生意來做」,在日本重工企業IHI負責財務的董事山田剛志如此表示。該公司涉足防衛用航空引擎業務,防衛領域的營業收入為1000億日元左右。儘管該公司正處於結構改革的關鍵時刻,但防衛業務仍被特別對待。

       

  日本企業一直維持防衛業務,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國家防衛的使命感和該業務不易受經濟波動影響的穩定性等理由。IHI的董事山田剛志強調稱,「還具有通過開發裝備來鍛鍊技術的優點」。   

    

      


           

  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各家日企的業務邁向全球化,防衛業務的利潤水準也開始被拿來與海外企業和其他業務比較。有大型重工企業的高管表示,在民間業務之餘,僅擁有日本國內市場的防衛業務已成為「很難向投資者作出説明」的存在。對於營業利潤率達到15%的小松來説,即使把防衛業務視為「包袱」也不足為奇。

               

  美國川普政權要求同盟國增加軍費,擴大從美國政府直接採購防衛裝備。日本政府也把三菱重工等進行授權生産的F35戰鬥機改為進口。即使日本的防衛費正在增加,但國內企業分到的蛋糕並未增加,難以指望改善收益和業務增長。

        

日本的新型神盾艦「摩耶」號(2018年月30日,橫浜市,kyodo)

             

  另一方面,全球的軍需産業一直在推進重組。即使是號稱具有全球最多國防費的美國,由於冷戰結束後削減預算,航空和防衛領域的巨大企業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也大規模重組。1995年美國洛克希德和馬丁·馬麗埃塔(Martin Marietta)合併,誕生了全球最大的防衛企業。此外,波音也於1997年收購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航空航太企業。

       

  包括作為祖業的造船業在內,肩負日本防衛産業的各重工企業一直在推進業務重組。但在防衛業務方面,幾乎沒有啟動重組或撤退的案例,企業行動遲緩。日本政府在2018年底制定的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中提及了重組國內防衛産業的必要性,但有聲音表示,「國內防衛産業的重組用普通的辦法行不通」(川崎重工的高管)。

     

  美國2018年度的國防費約為70萬億日元,達到日本防衛費的10倍以上。在技術開發競爭中,日本企業難以追隨背靠鉅額預算的美國企業。同時,日本的防衛相關企業規模較小,缺乏能發揮競爭力的領域。還無法實現此前期待的出口。生存下去的道路越來越窄。

      

  日本增加預算並未惠及本國企業

    

  雖然日本政府的防衛預算持續增加,但實際情況是採購昂貴美國防衛裝備正在推高日本防衛費的總額。一方面,投向日本國內企業的新訂單的預算有限,這有可能對防衛産業的技術傳承造成影響。

     

   2019年度,日本的防衛預算達到5.2574萬億日元,連續5年創出新高。安倍第2次上台執政後,儘管日本的財政狀況嚴峻,但為了應對中朝,防衛費的地位仍稱得上「聖域」。

   


            

F35A 戰機

       

  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直接簽約並採購的有償軍事援助(FMS)的採購額按2019年度預算案的合同計算達到7013億日元,增至2014年度的3倍以上。美國總統川普敦促日本採購美製裝備,上述金額的變化也透露出日本對於美國的顧及。具有象徵性的案例是,日本2018年底敲定追加採購約100架F35隱形戰鬥機的方針。

   

  在日本的防衛費之中,8成是自衛官的人工費和裝備採購的賒銷費用。目前預算日益僵化,用於新裝備合同和開發的預算僅為2成左右。

 

  在日本政府內部,很多觀點認為要加強防衛産業競爭力,進行重組和一定的淘汰必不可少。日本內閣會議2018年底敲定的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寫明,「企業的重組和整合也納入視野,尋求提高防衛産業基礎的效率」。對於小松部分停止面向陸上自衛隊車輛的新增開發,日本防衛省高官表示,「這是企業的判斷,我們沒有辦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朝田賢治 西岡杏 加藤晶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