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産業要「走出去」找出路
2017/11/24
此次日本和英國在防衛裝備品領域開展合作的背景是,日本防衛産業從防衛省和自衛隊獲得的訂單正處於停滯狀態。另一方面,日本缺乏向海外銷售防衛裝備品的經驗。想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難度並不低。
![]() |
日本防衛裝備廳的數據顯示,日本防衛産業目前的市場規模約為1.8萬億日元。與家電設備(約1.8萬億日元)和造船(約1.6萬億日元)處於同一水準。日本製造的防衛裝備品包括車輛、艦船、飛機、彈藥、燃料,範圍非常廣。除三菱重工業和川崎重工業外,三菱電機和NEC等電子企業也屬於核心企業。目前的交易對象僅僅是日本自衛隊。日本1960年代提出「武器出口三原則」,原則上禁止裝備品的海外出口和國際聯合開發。結果,面向自衛隊的少量訂貨型生産增多,成本高和盈利能力低成為課題。
為此,日本政府2014年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如果滿足對日本的安保有利等條件,就允許出口和聯合開發裝備品。因為隨著裝備品的升級,防衛産業能分擔開發費用,而且便於擴大銷路。日本還於2015年成立了專門負責裝備品海外銷售等事務的防衛裝備廳。
日本的防衛産業雖然開始逐步向海外市場拓展業務,但成功的案例很少。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澳大利亞的新型潛艦的聯合研發。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打算與政府共同接單,但2016年4月敗給了法國。日本和印度兩國政府定期磋商的救難飛行艇「US2」的對印度出口也沒能達成協定。
日本防衛産業面向國內的傾向仍非常強。例如,潛水艦一直按慣例延續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輪流每年建造1艘的體制。1千多家分包企業也按照每年1艘的速度工作,川崎重工表示:「很難突然增加建造數量」。因此,要將海外業務拓展納入視野的生産體制轉型並非易事。
日本防衛産業實際在防衛領域的盈利率較低,這也是對開展海外業務態度消極的原因。防衛裝備廳的數據顯示,即使是該行業規模最大的三菱重工,防衛領域的銷售額也只佔整體的6%,川崎重工佔13%,三菱電機佔2%。
雖然面向自衛隊的訂單保持穩定,但由於從美國等進口的防衛裝備品增加,今後顯然無望大幅增長。如果無法維持難以轉行到其他領域的技術人員,維持利潤率不高的防衛部門的動機也無法繼續保證。
「這樣下去的話會有企業退出的」,出於這種危機感,空對空導彈(AAM)的日英聯合開發被寄予厚望。某防衛相關大型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光憑一己之力存在極限。感謝國家支援」。
不過,據日本防衛産業相關人員透露,美國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在研究新型空對空導彈。並不能保證日英合作開發的導彈性能可以超過上述企業,並順利得到其他國家的採用。另外,要將新型空對空導彈配備於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最先進隱形戰鬥機F-35還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估計今後將會迎來艱難的談判。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