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年前比亞迪收購日本模具企業説起

2019/03/21


  日本的模具産業已迎來關鍵時刻。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2~3月實施的模具問卷調查顯示,70%以上的企業回答中國構成「威脅」。中國在模具的出口額上大幅超過日本,高居世界首位。作為製造業基礎的模具産業,其衰退有可能影響到日本製造業整體的競爭力。在全球規模的競爭激化之中,日本的模具企業現狀如何呢?

 

  2009~2010年,「OGIHARA 衝擊」襲擊了日本模具産業。當時被稱為「日本三巨頭」之一的大型模具企業OGIHARA(荻原)被併入外資系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泰國頂點集團(Thai Summit Group)和中國比亞迪(BYD)的旗下。OGIHARA是汽車沖壓模具的最大製造商,與國內外的汽車廠商均具有深厚關係。 

 

OGIHARA以前的館林工廠,現為比亞迪旗下的館林模具公司(3月12日)

 

  從群馬縣館林站出發驅車5分鐘,到達一片田園地帶,就到了OGIHARA以前的館林工廠。3月12日,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前往比亞迪旗下的館林模具企業,機械聲一直響個不停。公告板上貼著中國國內比亞迪整車和模具的據點地圖。在聚集了全部工序的廠房內,作業員正在不停地忙碌著。

 

  中國模具出口額增至日本的近2倍

 

  實現高品質模具的自産化——比亞迪的意圖很清晰。負責人回顧稱,當時的比亞迪為了擺脫山寨企業的形象,需要技術實力。收購之後的1年內,館林工廠停止向比亞迪以外的企業供貨。工廠內也很冷清。

 

  當時,中日的技術差距一目了然。「車身坑坑洼洼,讓人懷疑這車能不能賣出去」,OGIHARA的相關人士到中國的比亞迪考察的時候,稱比亞迪仍未達到世界通用品質。車身的模具加工如果不以1微米(微米為100萬分之1米)為單位,將直接導致外觀不良。中國企業開始競相追求日本的技術。

 

  比亞迪行動迅速。僅在2010~2011年的1年內,就將數十名模具研修生派到了館林工廠。研修生學習了模具的基礎知識和現場作業等。日本技術人員也前往中國的模具工廠,長期駐在吸收技術。

 

  國際專用工裝和加工協會(ISTMA)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模具的出口金額為45億美元。2012年前後超過日本,如今成為世界最大的模具出口國。規模達到日本的近2倍,全球份額達到26%。在最近10年裏,中日形勢完全逆轉,日本的技術優勢開始迅速減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2~3月以415家日本模具工業協會的會員企業為對象實施了第17次「有關模具行業的問卷調查」。調查通過郵送,從相當於36.4%的151家企業獲得了回答。

  

  猶如反映中日現狀一樣,回答企業的34.3%認為中國企業是「威脅」。如果加上「今後是威脅」的選項,比例則高達72%。對於日本國內需求萎縮、盈利環境也很嚴峻的日本模具企業來説,迅速擴大出口的中國企業將超出競爭對手的範疇。

 

   

  比亞迪在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市場掌握20%以上的最大份額,還向歐洲出口。目前,加上中國的2座工廠,比亞迪共有3個模具生産基地。從大約2年前開始,以往在日本製造的車身側圍大型模具改在中國生産。比亞迪消化了OGIHARA的模具技術,實現了快速增長。

 

  比亞迪還從德國和日本等招募了大量的海外人才。以收購OGIHARA為契機,向海外敞開了門戶,2011年比亞迪與德國戴姆勒成立合資企業,學習著技術,已經不能再諷刺比亞迪是「山寨企業」了。

 

  日本模具廠商擔憂貿易摩擦

 

  模具問卷調查顯示,關於感到中國構成威脅的理由(可多選),64.1%的企業列舉了「模具技術正在提高」,僅次於「價格低廉」(69.9%)。認為中國製造的品質「和日本處於相同水準」的企業僅為9.3%,但另一方面,57.2%的企業認為「今後將達到相同水準」。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鴻海精密工業特別顧問中川威雄表示,「品質和技術實力的差距已經很小」。中川約20年前從東京大學退休之後出任了鴻海的特別顧問,一直在近距離觀察鴻海的模具技術。當時,中川威雄在鴻海的模具工廠看到「全都是最先進設備」,難掩驚訝之情。

 

  鴻海將模具視為製造過程的關鍵,一直在進行集中投資。中川威雄透露,「工廠規模巨大,模具工人一度達到約3萬人」。隨著切削加工技術的進步,模具的使用正在減少,但鴻海目前仍有2萬名模具工人。鴻海以壓倒性的資金實力為武器,不斷地提高品質。

 


    

  在問卷調查中關於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的選項中,36.1%的企業回答稱「有影響」。日進精機表示,進入2019年後,豐田系大型汽車零部件廠商的供貨商發來的訂單減少了。該公司感嘆:「確實因為春節這段時期的訂單不多,但2月減少得太多了」。

 

  面對劇烈波動的需求,東京葛飾區一家橡膠模具企業的心情也是喜一陣憂一陣。在美國中期選舉的2018年11月,汽車零部件相關訂單大幅減少。該公司表示,「12~1月因報復性反彈,訂單有所增加,但進入2月後,又回到了觀望態勢」。

 

   

  該公司擔憂地表示,「訂單每個月都在波動,要預測今後的銷售額非常難」。

 

  對於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的日本模具企業來説,很難去應對訂單突然大量增加的情況。日趨嚴峻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也看不到改善跡象,面對內憂外患的現狀,日本模具企業經營者的焦慮與日俱增。

 

  比亞迪在收購OGIHARA的時候,工資和退職金都按照日本的標準發放,給了員工最大限度的關照。對於反映著中國資金實力的收購大戲,如今行業內對其的評價仍是毀譽參半。依然有很多觀點擔心「日本技術外流」。

 

  10年的時間過去,中日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差距正在拉大。支撐製造業根基的日本模具産業已經迎來能否維持競爭力的關鍵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下川真理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