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吉野彰談日本鋰電池應對中韓崛起
2019/11/07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表示,在中韓企業崛起的鋰離子電池領域,「日本的上下游企業應該合作,儘早建立(産業)金字塔結構」。吉野還指出,在關聯産業合作的基礎上,「如果日本的汽車産業能夠確保優勢,日本就還有機會」。
顯示出開發的方向性
記者:在鋰離子電池領域,中韓企業的存在感不斷提高,您怎麼看?
吉野彰:確實,(日本産)鋰電池本身的份額正在大幅下降。原因之一是鋰電池成為全球化的産品。過去日本企業幾乎壟斷了市場,而在市場規模擴大的過程中,海外的市場參與者當然也會增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另一個原因是電池的客戶的問題。在搭載電池的行動電話、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領域,日本已經完全不行。這樣的話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在日本生産這些産品所搭載的電池了。
![]() |
記者:另一方面,在電池材料領域日本企業顯示出優勢,您怎麼看?
吉野彰:在上游、電池內部材料領域,日本企業表現堅挺。雖然電解液領域形勢嚴峻,但是在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隔膜這3種材料方面,日本企業保持著優勢。
要保持優勢,(對於新材料的性能和功能的)評估能力成為關鍵。日本材料廠商一直以來是委託電池廠商評估新材料等。但日本電池廠商的形式發生變化,評估能力變弱。只有具備正確評估使用實際産品的電池會是什麼樣的能力,才能佔據優勢。否則將無法預見5年後應該開發什麼。
記者:鋰電池的下一個主要市場是汽車行業。
吉野彰:今後電動汽車用鋰電池將成為主流。日本的汽車産業目前至少還具備優勢。如果今後也能繼續保持,在車載電池領域,日本廠商也有可能處於優勢地位。
![]() |
記者:日本企業應該如何迎戰呢?
吉野彰:我認為雖然成本很重要,但從基本上來説品質更重要。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如今,汽車廠商正在變成擁有電池廠商的形式。上游(材料廠商)和下游(汽車廠商)相連,今後車企能夠與材料廠商直接連接起來。
上游和下游企業直接合作的話會變得十分強大。例如(飛機材料領域的)東麗和波音。其他企業幾乎擠不進來。東麗和(優衣庫的功能性內衣)HEATTECH也是一樣。成功模式就是上游和下游的直接合作。
記者:該如何加深材料企業與整車企業的合作呢?
吉野彰:應該是儘早建立金字塔結構。化學産業極為複雜,可能比較難以統一。但是在包括下游在內的聯盟中共用「汽車廠商想要這樣一種車」的資訊,有望借此使材料廠商了解今後開發的方向性。這方面德國的進展較為順利。在日本推行比較困難,不過汽車産業做起來可能會相對容易。
量産技術是關鍵
記者:您怎麼看新一代電池的可能性?
吉野彰:新一代電池領域正在推進各種各樣的研究開發。實際上要使新一代電池達到可以使用的水準,至少需要實現兩個重大突破。一是基礎技術的突破,另一個是在産品化之時,要有比過去更好的量産技術。必須實現這兩個突破。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固態電池」算是突破了(確立基礎技術這一)第一道關口。基礎已經確立,今後要做的是確立量産技術。
![]() |
吉野彰 |
記者:您認為全固態電池處於鋰離子電池的延伸線上嗎?
吉野彰:是(鋰離子電池的)延伸吧。
記者:您覺得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量産的突破呢?
吉野彰:(全固態電池)已經作為應對物聯網時代的感測器用電源實用化。要使其成為車載大型電池,則屬於另一個市場。搭載到試驗車上或許為時尚早,不過估計在2030年前後搭載到普通人購買的車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岩戶壽、長谷川章、藤野逸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