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蓄電池的攻與防
2021/03/04
在平靜無波的湖邊,鹽的結晶閃閃發光,這裡是青海省格爾木市郊外的察爾汗鹽湖。此地數億年前曾是海底,正如「察爾汗」這個蒙語裏意為「鹽的世界」的名字一樣,湖水中含有大量的鹽分和金屬。其中之一是蓄電池必需的銀白色稀有金屬鋰。
![]() |
察爾汗鹽湖 |
察爾汗鹽湖周圍建造了用於抽取的鹽井,將鹽水吸上來的特殊船隻停泊在水面上。青海省分佈著很多此類鹽湖,鋰産業自2010年前後興盛起來。採用電池的純電動汽車(EV)的市場擴大成為東風,青海省2020年的鋰産量達到全球的約1成。
中國在鋰離子電池生産方面佔約7成的份額。中國將電池技術創新升格為重點項目,到2035年要使環保車佔到新車銷售的100%。肩負戰略核心任務的是2011年創建的世界最大車載電池企業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正在與世界頂尖企業展開競爭,將打通上下游而發起挑戰,呼籲合作夥伴加強團結。
![]() |
寧德時代的電池工廠(照片由該公司提供) |
寧德時代提出最近1年實施約合1.5萬億日元的投資,也將廣泛投資材料和零部件企業。在抓住強勁內需的同時還在海外發動攻勢,2021年內將在德國運作首座海外工廠。
蓄電池能存儲並調整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成為電氣化時代的戰略物資。全球車載電池市場到2030年將擴大至目前的10倍以上。20世紀掌握石油的國家獲得主導權,但在21世紀,蓄電池將成為能源安全保障的關鍵。
美國總統拜登考慮到中國,簽署了針對電池等4個重點項目調整供應鏈的總統令。在歐洲,純電動汽車電池的約5成依賴從中國進口,由於新冠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認為戰略性零部件依賴中國存在風險的看法加強。
![]() |
在此背景下,歐盟1月批准12個成員國補貼電池産業。德國寶馬和正在柏林建廠的美國特斯拉等將成為補貼對象。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韋斯塔格表示「(過度的)補貼會扭曲區域內的競爭環境」,但針對電池也表示「政府支援符合邏輯」。到2030年,歐盟將要求必須進行鋰和鈷等電池原料的再利用,不使用中國産品,在區域內形成可持續的製造迴圈。
伏爾肯在德國萊茵河上流,從地下深處抽取高溫鹽水,借助蒸汽驅動渦輪機發電。之後將鹽水轉移至工廠設備,使其中包含的氯化鋰吸附到樹脂上,進行電解後提取鋰,實現了去碳化。伏爾肯副總裁Vincent Ledoux Pedailles表示,「應該從開採資源的階段就採用可持續的方式」。
在車載電池領域掌握約2成全球份額的松下將在3年以內推出不採用鈷的電池。在鈷這種稀有資源領域,童工被視為問題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佔到全球産量的5成份額,而在加工方面,中國企業佔到6成。如果是無鈷電池,則能夠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松下副社長佐藤基嗣透露稱,「歐洲汽車廠商相繼詢問能否供貨」。
![]() |
剛果是鈷的主要産地(reuters) |
政府和企業合作進入蓄電池市場的中國如果追溯到原料精煉和製造過程,也稱不上堅如磐石。只有克服去碳化、童工等課題的國家才能獲得蓄電池這種「綠色戰略物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