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挖掘中國水處理業務商機

2021/12/21


     日本企業正在中國擴大與水相關的業務。住友商事與中國大型水務企業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新企業,新收購了29座污水處理廠,計劃2030年之前投入超過100億日元的資金。東麗也將在2021年度內啟動水處理膜工廠。日本企業正在利用水處理廠的運營經驗和環保技術,開拓規模達到30萬億日元的中國市場。

    

      中國政府提出了舉國推進水環境建設的方針。在北京及上海等城市地區,上下水道越來越普及,而農村地區的相關建設卻十分落後。12月上旬,政府發佈了以改善農村地區生活環境為目標的五年計劃。在計劃中明確指出將推進在農村增加乾淨廁所的「農村廁所革命」,提出了大力完善污水處理體制的方針。

    

      住友商事在中國山東省與北京首創合資成立了業務投資企業「首創頂峰環保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數十億日元,收購了北京首創擁有的29座污水處理廠。加上以前的處理廠,運營數量達到32座。污水日處理能力約為130萬噸,是以前的4倍。

     

      住友商事將派遣2~3名人員到新企業工作,對營業和投標項目進行調查和研究等。每年將開發或收購2~3座污水處理廠。2030年之前,包括設備更新等在內,計劃共計投資100億日元以上,把污水日處理能力提高到260萬噸。

    

住友商事2010年開始涉足中國的水基礎設施業務(山東省的一座污水處理廠)

 

       在山東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增加,人們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但基礎設施建設卻跟不上快速城市化的步伐。據日本的一家調查公司預測,到2030年,自來水供水人口將比2020年增加25%,達到5000萬人。需要新建污水處理廠或擴大規模,通過技術革新來提高水處理的效率。

    

      住友商事通過巴西、英國等的水務業務,積累了水處理廠的運營經驗。該公司打算在中國發揮可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水的高效水處理廠的運營經驗。

    

     農村的污水項目與城市型處理廠相比,長距離管道的施工和處理設備的維護管理都需要花費成本,因此住友商事還將討論在這些方面利用日本的技術和經驗。

    

     2010年,住友商事與北京首創成立了合資公司「東方水務有限公司(Eastern Water) 」,由此涉足中國的水務業務。在山東省和浙江省運營著3座污水處理廠,隨著此次新企業的成立,原來的合資關係將解除。

     

     據日本經濟産業省預測,中國的水務市場到2030年將超過30萬億日元,比2020年翻一番。規模僅次於位居世界第一的北美(約35萬億日元)。增長勢頭超過歐美和亞洲。

     


    

     東麗也從中國的水處理業務中找到商機。2021年度內,東麗將在廣東省啟動水處理膜(用於對水進行清潔處理)工廠。稱為「RO(逆滲透)膜」的水處理膜上開有直徑為0.6~0.8奈米(1奈米為10億分之1米)的微孔,主要用於海水淡化和廢水再利用等。

     

      東麗計劃為該工廠投資約100億日元,將中國市場的逆滲透膜份額從2020年的3成提高到5成。東麗在北京市和江蘇省也設有水處理産品工廠,將通過3座生産基地來抓住快速擴大的中國市場的相關需求。

 

      水處理業務對脫碳技術的需求也十分高漲。中國提出了到2060年將二氧化碳凈排放降為零的目標,還在截止到2025年的第14個五年計劃中列入了環保措施。

     

       11月,中國表示將以污水處理等行業為對象,調查甲烷排放量,並公佈旨在減少排放的行動計劃。東麗的水處理業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水處理膜可以直接或間接為此作出貢獻,中國水處理業務的商機會越來越大」。

     

      污水處理需要使用大量能源,處理時還會産生污泥。除了節能技術之外,將污泥用作燃料和肥料的需求也十分高。大成建設11月開發出了能源生産型污水處理技術,可利用污水,有效且穩定地生成可用於發電等用途的甲烷。

    

      在水處理膜等海水淡化領域,以及高效設備等節能領域,日本企業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實力。

 

       但日本企業沒有能力像法國威立雅(Veolia)等水務國際大型企業那樣,從水務設備的EPC(設計、採購、施工)到運營和維護,提供一條龍服務。日本經濟産業省的數據顯示,2019年度日本企業在中國水務市場的佔有率僅為0.18%。

     

      即便擁有技術實力,如果不能根據當地的需求開展業務,也無法打入市場。在EPC和運營維護管理等領域,中國企業正在崛起,在這種情況下,與有助於強化銷路和行銷體制的當地企業合作或進行收購等戰略不可或缺。在社會基礎設施業務方面,與當地地方政府的關係也會左右訂單情況,因此日本的政企合作也變得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長谷川雄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