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零部件廠商開始回歸

2023/03/02


      日本汽車零部件大企業紛紛將生産和設計從海外轉移回日本國內。液壓設備大企業KYB將一部分行駛系統零部件的生産從北美遷回日本。經營車載儀表的日本精機已開始將軟體設計功能移交日本。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混亂和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製造業正加緊構建穩定的供應鏈。將生産等功能轉移回人工費等成本相對較低的日本這一趨勢正在加強。

      

     

      KYB將把緩衝汽車所受衝擊的減振器的一部分生産從北美轉移至日本岐阜縣內工廠。這是因為美國和墨西哥等北美基地的人工費上升,正在擠壓收益。

 

      該公司表示,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4~9月相比,2022年4~9月在北美的照明和取暖費用等固定費上升約3成,其中人工費上升了2成。另一方面,日本這一期間的人工費基本持平。其他成本也僅為小幅上升,該公司認為日本國內生産的盈利性更高。

 

      將轉移的是在汽車專賣店等銷售的用於更換的修理零部件。關於向整車供應的零部件,將生産轉移至其他基地之際,需要通過新基地辦理認證手續,轉移需要較長時間。另一方面,更換用零部件則不需要取得認證。該公司已決定為了能根據目前的成本結構靈活地改變供應體制,從更換用零部件開始將生産遷回日本國內。

KYB將汽車減振器生産的一部分從北美轉移至日本(位於岐阜縣可兒市的工廠)

     

      不只是出於成本方面原因,還出現為維持穩定供應而將生産轉移回日本國內的趨勢。日本汽車座椅大廠商TACHI-S將在日本國內增産被稱為「內飾罩(trim cover)」的座椅材料。將在秋田縣和長野縣的工廠增加生産,另一方面,將減少在中國的生産。考慮到疫情防控政策等導致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內飾罩的日本國內生産比例目前為30%,但到2023年度將提高至35%。

 

      回歸日本國內的趨勢不僅限於生産。日本精機針對嵌入車載儀表等設備的軟體的一部分設計業務,已開始轉移至日本。

 

      受人工費上漲等影響,日本精機此前從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將設計業務轉移至波蘭、墨西哥和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但該公司表示,在通貨膨脹浪潮波及新興市場國家的背景下,「日本的競爭力不斷提高」。1月將在新潟市新建研發基地,還計劃在秋田縣和岩手縣擴大基地網。


   

      在日本零部件企業擁有很多工廠的美國,人工費正在上漲。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的製造業平均時薪達到27.7美元(約合人民幣184元)。另一方面,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等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的製造業平均月工資約為4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2萬元)。按時薪計算,約為比美國低3成的25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8元)。在美國,由於勞動力短缺等推動,工資持續上升,目前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

 

      豐田旗下的電裝(DENSO)在美國田納西州等擁有工廠,但該公司首席財務官松井靖表示「人員流向(物流相關等)第三産業,人手確保日趨困難」。該公司已將汽車空調等的零部件生産轉移至墨西哥和加拿大等鄰國。另外,愛信(Aisin)也計劃在北美推進生産線的自動化。力爭在2025年之前,每年削減400人份的工作量。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2001年約為3萬8400美元的日本平均工資截至2021年漲至約3萬9700美元。20年裏的漲幅僅為3%,另一方面,OECD成員國的平均工資在同一期間從約4萬3700美元提高至約5萬1600美元,增加18%。即使在日本,由於通貨膨脹推動,加薪的氛圍也在加強,但目前人工費的相對低廉顯得突出。

 

      在美國,根據電池等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産比例,向純電動汽車(EV)提供實質性補貼的制度於2023年實施。重要礦物的比例等條件將在今後敲定,純電動汽車相關領域具有推進本地化生産的優勢。

 

      不過,零部件廠商均認為,如果考慮到供應鏈斷裂的風險、目前的海外人工費上漲和匯率水準,將日本作為生産地更有助於穩定供應。由於通貨膨脹,日本加薪的氛圍也將加強。有觀點認為如果維持低工資,將成為日本經濟增長的阻礙,因此降低成本的效果有限。

 

      俄烏衝突已過去約1年,亞洲防範地緣政治風險的意識也在提高。汽車對其他産業的拉動效應明顯。以汽車零部件回歸日本國內為契機,同樣的趨勢有可能在製造業等領域進一步加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浦龍夫、湯前宗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