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初創ispace日美「雙體制」開發月球著陸器

2023/11/24


      日本太空初創企業ispace將在日本開發能在月球表面運輸100公斤以上貨物的著陸器。開發所需費用的一部分將利用在資金方面支援太空初創企業的日本政府的新制度。該公司將與已經推進開發的美國合作,建立雙基地體制,力爭確立太空運輸服務。

今年4月曾嘗試登陸月球的著陸器的模型(東京都江東區)

   

      「將在月球著陸器領域領跑世界」,10月下旬,ispace的首席執行官(CEO)袴田武史線上上記者會上這樣表示。

  

      ispace最近被日本政府選為「中小企業技術革新制度」(日本版SBIR)的政府資助對象企業。該制度針對太空領域設置了「月球著陸器」、「衛星」、「火箭」和「太空垃圾」等4個主題,最近共有16家企業被選為資助對象。其中,對ispace的補貼的上限為120億日元,為現階段最大金額。

  

      新型著陸器將在今後敲定詳細設計。雖然開發費用沒有公開,但將借助這次獲得的補貼滿足一部分。力爭在2027年度之前向月球發射並投入使用。

  

      ispace的美國基地正在開發可搭載300公斤的著陸器,計劃2026年發射。未來將通過2種著陸器開展幫助客戶將探測車等運往月球的服務。

   

ispace的CEO袴田(中)在日本版SBIR出台後舉行了記者會

          

      「2個著陸器體制將成為(業務拓展的)重要軸心」,袴田CEO這樣強調。美國的月球著陸器將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視為客戶,正在按照NASA要求的性能推進設計。

  

      另一方面,以日本為中心開發的著陸器將瞄準美國以外的市場。由於ispace的競爭對手包括美國Astrobotic和美國Intuitive Machines,均為美國的新興企業,因此將迅速抓住美國以外的需求。

  

      ispace曾於2023年4月首次嘗試登陸月球,但未能成功。當時著陸器運載了約10公斤貨物,但該公司認為這樣的規模無法實現盈利。

     


      ispace發佈的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的合併業績顯示,預計最終損益為虧損45億日元(上財年虧損113億日元)。要確立運輸業務,2020年代後半期讓新型著陸器投入運用不可或缺,在此之前,確保資金成為課題。

    

      月球可能擁有水資源,作為人類未來進軍火星等的轉机站而備受關注。大型諮詢公司普華永道(PwC)預測稱,2020~2040年世界月球運輸市場規模最多將累計達到1020億美元。

  

      除了商業前景之外,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日本政府也在大力發展航太産業。除了日本版SBIR之外,日本還將在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設立「宇宙戰略基金」,將在10年內向企業和大學提供總額為1萬億日元的支援。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原聰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