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火箭能戰勝SpaceX的威脅嗎?

2018/06/13


       三菱重工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6月12日成功發射了日本國産大型火箭「H2A」39號。H2A火箭連續33次發射成功,成功率超過97%,維持在世界最高水準。但是,美國火箭開發企業SpaceX以新思維發動價格戰,發射運輸服務的秩序已經瓦解。在進入群雄割據時代的背景下,處於劣勢的三菱重工希望通過新一代火箭「H3」挽回局面。

 

H2A火箭39號(12日13點20分,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kyodo)

 

       發射成績被超越

 

       在全球火箭發射成績(截至5月)方面,H2A(包括H2B)的發射次數僅為44次,而歐洲阿麗亞娜航太公司的「阿麗亞娜」系列達到242次。美國新興企業SpaceX的「獵鷹(Falcon)」系列也已達到60次,超過H2ASpaceX最近以每月1~2次的頻率進行發射,2018年發射次數預計將增至上年的2倍,達到40次左右。

 

       「以前是有限的發射運輸服務公司分享市場,但最近10年來,競爭環境完全變了」,在日本衛星通信企業SKY Perfect JSAT 負責火箭採購超過20年的執行董事兼衛星技術本部長早坂裕一表示。據他説,「發射成本只有以往的約一半,原來2個月1次的發射間隔縮短至最短1周」。給這一行業帶來新常識的是創業家埃隆·馬斯克領導的SpaceX

 

       普通消費者也能在身邊感受到SpaceX超出常識的行動,那就是該公司的網站。上面就像新車目錄一樣,羅列出火箭的價格。火箭原本屬於一物一價的訂單産品,SpaceX則為其帶來了透明性。該公司的主力火箭「獵鷹 9」的標價為6200萬美元,降至據稱達約100億日元(約合9065萬美元)的以往大型火箭的7成左右。

 

       通過再利用和通用技術降低價格

 

       據早坂稱,SpaceX主要帶來了2個新思維,一是「通過通用技術的組合實現低價化」,而是「火箭再利用的全新思路」。早坂表示,「一直在拓展市場的SpaceX並非通過技術革新改寫競爭版圖。雖然是以往技術的延伸,但挑戰了別人沒做過的事」。

 


       例如,獵鷹 9的引擎是以1960年代的俄羅斯引擎技術作為基礎,而且自行生産8~9成的零部件。以往火箭都是「一次性」的,但SpaceX確立了火箭再利用技術,正在推進進一步的低成本化。早坂表示,「SpaceX提出火箭再利用之初,業界相關人士都嘲笑他們,但他們卻實現了(再利用)」。

 

       其他企業中,阿麗亞娜也提出了通過新一代火箭「阿麗亞娜6」實現再利用的方針,美國火箭企業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則將嘗試僅回收據稱佔火箭成本7成的引擎部分。此外,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創建的太空開發新創企業「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也將開發能承受100次發射的火箭。日本大型重工企業的火箭開發資深人士表示,「這樣下去,日本將失去參與發射運輸服務競爭的空間」。

 

       三菱重工與JAXA欲借助預定於2020年發射試驗機的新一代大型火箭「H3」乘上新潮流。力爭通過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活用民生零部件等舉措將價格降至此前一半左右(50億日元),還要將從接單到發射的時間縮短至過去一半(1年)。另外還將改變固體火箭助推器的數量,以便能靈活調整發射能力。三菱重工執行董事、太空事業部長阿部直彥強調,「H3在價格和信賴度方面不亞於SpaceX等公司的火箭,希望每年發射23顆衛星」。

 

       發射需求急劇擴大

 

       今後,隨著衛星越來越小型,預計衛星的發射數量將急劇擴大。例如美國OneWeb提出發射超過2000顆通信用小型觀測衛星的計劃。日本內閣府也提出了到2030年代初期將太空産業整體的市場規模從目前的1.2萬億日元擴大至2.5萬億日元的未來目標。作為日本太空産業的領頭羊,主力火箭的重要性增強。

 

       在民營企業主導火箭開發競爭的背景下,日本在大型火箭領域以政府和民企合作的傳統機制發起挑戰。靠「順其自然」的態度無法跟上競爭對手的速度。開發費方面,H3的總費用約為1900億日元,而競爭對手「阿麗亞娜6」僅為6000億日元左右,存在很大差距。日本大型重工企業的前高管擔憂地表示,「這樣下去將無法獲得海外的商業衛星發射訂單,很可能只能勉強靠政府的衛星發射訂單存活」。靠智慧來彌補資金短缺存在極限。要想進入發射運輸服務群雄割據的陣營中,有必要構築冷靜分析國際競爭環境現狀的開發環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星正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