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科技改變人類定義

2019/01/24


  科技的進步速度加快,人類將在2050年超越肉體和能力的極限。未來幸福的理想方式也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站在分岔口的人類迎來了創出全新價值觀的時候。

         

  大腦被視為人體最後的邊界。而現在人類正在試圖解放只有人才有的大腦潛能。

     

  人工腦釋放腦電波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室,Alysson Muotri教授展示了約5毫米大小的白色物體。在盛滿培養液的器皿中,裝著的是由iPS細胞(能培養為各種人體細胞或組織)培育的「人工腦」。據稱當Alysson Muotri確認到與受孕25~38周的嬰兒大腦相似的腦電波時,其本人也很吃驚。

    

   

  2007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等人宣佈成功製作出人類iPS細胞。10多年後,人類迎來了製作大腦的時代。

   

  腦科學的世界權威、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 )的首席科學家克里斯多福·科赫(Christof Koch)表示,「即使大腦因事故或疾病受損,也有望用人工腦替換部分大腦」。而大幅釋放大腦潛力的科技不僅限於此。

   

  此前,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團隊宣佈「首次把多個人的大腦安全連接在一起解決問題」。研究團隊介紹了如何使用特殊的頭部設備把3個人的大腦連接在一起,通過腦電波共同玩類似「俄羅斯方塊」遊戲的過程。

     

  作為把人腦與機械、人腦與人腦連接起來的大腦網路領域的先驅,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米格爾·尼科萊利斯(Miguel Nicolelis)表示,「如果大腦與大腦能夠對話,那麼連語言也可以省略」。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100億人左右。未來將跨越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擴大人類交流和探索的速度與廣度。

       


          

  人類研究大腦相關科技帶來了各種問題。例如擁有意識的人工腦屬於物體還是人體的一部分?人類是否會無法操控具有惡意的資訊?科赫表示,「有必要確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應正視倫理性課題。

   

  消失的「邊界」

     

  人類漫長的進化史離不開科技進步。尤其是最近30年,科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3年科學家通過國際合作完成了對人類基因組的解讀工作。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稱,1個人的基因組解讀成本從2001年的9500萬美元降至2017年的1100美元。

  

  1990年代普及的網際網路給人類創造了網路空間。如今智慧手機的性能大幅超過30年前的超級電腦。

  

  在人類的歷史上,最近30年科技迅速發展,但今後30年將進一步加速。性能遠遠超過目前超級電腦的量子電腦將投入使用,人工智慧(AI)超過人類智慧的「奇點(Singularity)」的到來也可以預想。

    

  在最近30年,科技給人類帶來了便利性和富裕。另一方面,今後30年將迎來人類理想狀態和社會體系的根本上的重新審視。日本京都大學校長山極壽一表示,「由於到2050年的技術進步,人類將迎來轉型期」。

  

  操控基因的技術將打開曾是人類夢想的「長生不老」的大門,AI的進步將帶來勞動和學習的重新定義。於是,人類和機械的界限也將瓦解。

      

兒童型機器人「ibuki」(大阪大學)

         

  被定名為ibuki的身高120釐米的人型機器人模倣的是10歲左右的兒童。它能重現人體的步行動作,還能顯示出微笑等表情的變化。大阪大學等的開發團隊瞄準的是機器人在人類社會中變得理所當然的未來。據稱如果是兒童型機器人,人類在接受時也將變得寬容。為了今後的成長,ibuki還將磨練與人類對話的能力。

  

  「人類的定義將根據技術的進展而改變」,項目負責人、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如此表示。「目前需要的是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科技進步將改變生活方式和社會機制。人類是什麼?尋找答案的旅程將開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