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空開發向安保領域傾斜

2019/02/22


  日本2018年12月修改了確定宇宙政策基本方針的宇宙基本計劃路線圖,明確提出與安全保障領域進行合作。太空開發相關技術是具有代表性的軍民兩用技術。過去日本的太空開發一直以産業利用和科學目的為前提,今後將如何保持太空開發與安全保障的平衡?

        

  在防衛領域商討增加GPS相關內容

   

  「與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合作」,2018年底修改的日本宇宙基本計劃路線圖中,此類表述隨處可見。明確提出太空開發要與同一時期修改的防衛計劃大綱等安全保障領域緊密合作。此前在資訊收集衛星、先進光學衛星、先進雷達衛星等從宇宙收集和活用地球資訊的遙感領域,日本也曾提出過與安全保障有關的目標。

      

日本的準天頂衛星(圖片由日本內閣府提供)

    

  日本此次修改宇宙基本計劃路線圖後,進一步在用於日本版GPS的「準天頂衛星系統」項目上增加了「討論在防衛領域利用及擴大利用準天頂衛星系統」的內容。此外,還在衛星通信、衛星播放、宇宙狀況把握、海洋狀況把握等多個項目中增加了與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合作的內容。

    

  儘管有的領域並未被明確寫入宇宙基本計劃路線圖中,但是也被要求強化與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太空垃圾對策在路線圖中被定位為維持和強化太空産業及科學技術基礎的舉措,並未提及安全保障。但是防衛大綱中則提出在活用太空收集資訊的同時,強化對太空垃圾的監視。

   

  由於火箭殘骸等太空垃圾對新發射的人工衛星等構成危險,所以有必要監視或清除。但另一方面,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可用於破壞人工衛星。還能夠讓他國的重要監視衛星癱瘓等。

            

  日本1月18日剛剛成功發射的固體燃料火箭「艾普斯龍」也是一樣。多種洲際彈道導彈(ICBM)均採用固體燃料火箭,該技術可從太空開發轉為軍事用途。三菱重工業的未來工學研究所常年參與導彈開發,該所的研究人員西山淳一指出,「讓外國意識到日本有隨時可轉用於防衛的技術是有意義的」。

     

  日本科學學界擔心政府介入

    

  一方面,日本科學界對於安全保障相關研究的消極聲音也很強。其背景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以及反對核武運動活躍等。代表科學人員的日本學術會議在2017年發佈了《關於軍事性安全保障研究》的聲明,指出「圍繞保持研究的方向性和秘密性,存在政府將加強介入研究者活動的擔憂」。日本學術會議要求大學等設立審查研究主題恰當性的制度。繼承了過去發表的拒絕以戰爭目的開展研究的聲明。   

   


        

小型火箭「艾普斯龍」的技術也可轉為軍事用途(2019年1月)

    

  但是,日本科學界的意見並不統一。2018年9月召開的日本天文學會的特別會議「安全保障與天文學」介紹稱,以年輕研究人員為對象實施的問卷調查顯示,對於(導致日本學術會議發表《關於軍事性安全保障研究》聲明的)日本防衛省的安全保障技術研究推進制度,56%的受訪者表示支援。東京大學教授戶谷友則指出,「對於1950年發表的不得以戰爭為目的實施研究的聲明沒有異議。但是以軍事研究等於戰爭目的為前提,強制禁止所有人開展軍事研究是沒有道理的」。

    

  美國1月17日發佈了加強導彈防禦的新戰略,為對抗中俄,提出在太空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等,太空與安全保障的關聯性不斷提高。日本也將在2019年度預算案的防衛費中,列入引進太空垃圾監視系統的費用等,預計日本的太空相關防衛預算為900億日元左右。

   

  關於促使日本學術會議發佈《有關軍事研究聲明》的安全保障技術研究推進制度,2018年度的預算額約為100億日元。或許日本的太空開發向安全保障傾斜將成為科學界如何面對軍民兩用技術的新的試金石。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小玉祥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