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池産業進入中韓主導時代

2019/06/11


       日本企業在新一代電池全固體電池領域領先世界各國,而中國則在鋰離子電池領域舉全國之力提升産能,正在崛起。中日韓幾乎包攬了全球100%的供貨量。但同時也面臨著逆風,包括進入前十的唯一一家日企松下將凍結與美國特斯拉共同運營的純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的增産投資等。

 

       根據中國調查公司高工産業研究院(GGII)在2017年匯總的調查報告,中日韓三國企業壟斷了全球車載鋰離子電池供貨量排行榜前十。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以12吉瓦時排在榜首,該公司除向德國寶馬、德國福斯供應電池外,20192月還宣佈與本田進行共同研發。

 

 

       日本的松下排名第二(10吉瓦時),比亞迪(BYD)以7.2吉瓦時排名第三。松下預定2020年與豐田汽車成立合資公司進行電池研發。比亞迪還向日本市場投放低價位的小型純電動客車等,在國內外推進實用化。上述前三家企業佔到全球份額的約4成。

 

       南韓企業當中,LG化學(4.5吉瓦時)位居第五,三星SDI2.8吉瓦時)排名第七。LG化學與中國華友鈷業建立合資公司,生産鋰離子的正極材料。

 

       不過,無論是寧德時代還是LG化學,都是由日本材料廠商供應高性能構件。隨著各國企業的相互協作,如今不再是僅憑電池這種最終産品的市佔率來定勝負的時代。三菱化學和日立化成等日本企業也是高性能産品的代表。

 

       但是,日本企業正在被中國廠商超越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日本富士凱美萊總研2006年發佈的調查報告,日企在鋰離子電池的4種主要構件中擁有全球最高份額。正極材料和電解液、隔膜的市佔率分別達到77%,負極材料更是壟斷了96%的份額。

 


 

       到了2017年,4種構件的市佔率榜首均由中國企業所佔(矢野經濟研究所2018年的調查)。日本企業每種構件的市佔率均維持在2~4成,在中國舉國推進純電動化的情況下,日企無法輕易奪回榜首位置。今後的關鍵在於能為日本和歐洲的純電動汽車研發提供多少構件。

 

寧德時代的電池工廠

 

       特斯拉將凍結建在美國內華達州的世界上最大純電動車電池工廠「Gigafactory 1」的增産投資。該工廠從20171月起面向特斯拉的首款定價為普及型的小型轎車「Model 3」生産電池。原計劃到2020年將産能提高5成,但目前特斯拉的純電動汽車銷量低於預期,認為進行數千億日元的先行投資有很大風險。

 

       據路透社等媒體報道,法國總統馬克宏20192月曾表示很難接受純電動汽車電池百分百由亞洲生産的現狀,並提出了振興電池産業的措施。法國要想達到中日韓的規模被認為尚需時日,但如果與積極開發純電動汽車的歐洲汽車業攜手,市佔率有可能爆發性地擴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