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發射創34年來新高,中美並駕齊驅

2019/07/23


      美國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到7月20日迎來50年。日本經濟新聞與英國金融時報(FT)的共同調查顯示,2018年世界的火箭發射數為128枚,創出了自冷戰時期的1984年以來,時隔34年的最高水準。其背景是應該被稱為「數據資金(data money)」的民間資金的大量流入。與超級大國競相弘揚國威的20世紀相比,目前的狀況明顯改變,新的太空開發競爭正在展開。

    

   

      「我們正處在比1960年代更加困難的太空競爭當中,中國向月球背面發射了探測器」,美國副總統彭斯3月宣佈了5年以內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目標。這是時隔半世紀的登月計劃,但背後顯露出強烈的焦慮。

  

      日本經濟新聞和和英國金融時報自主統計了主要國家的航空航太當局和民營企業的公開數據。調查了前蘇聯發射世界首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1號(Sputnik-1)」的1957年以後的太空開發狀況。

  

      世界火箭發射數量自蘇聯解體的1991年以後持續低迷。但到2018年達到128枚,比上年增加近4成。創出美國太空梭全盛期的1984年(129枚)以來的最多,甚至超越了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的1969年(125枚)。

 

      世界將再次掀起太空開發熱潮,但彭斯之所以加強危機感,是因為美國正面對巨大的變化。從2018年的火箭發射數來看,美國為43枚,排在首位。雖然遠遠超過在2戰後與自身爭奪霸權的俄羅斯(20枚),但是和數量比上年翻一番的中國(43枚)並列。中國在科學技術上也在迅速追趕的局面日趨突出。

    

搭載載人航太器的中國「長征2F」火箭被發射升空(2016年10月,xinhua-kyodo)

      

      力爭打造「航太強國」的中國向大型火箭和偵察衛星投入鉅額的國家預算,另一方面,21世紀的美國卻缺乏餘力,依賴的是「民間力量」。2018年美國SpaceX等民營企業佔發射量的5成。人造衛星創造的龐大數據資源、以及為追求數據而不斷湧入的投資資金成為太空開拓的主角。

    


      「希望購買銅價的分析數據」,美國RS Metrics在6月不斷收到大宗商品交易員的需求。這是因為南美智利的巨大銅礦山發生大規模罷工,預計生産減少導致價格上升。

    

      該公司通過附近的冶煉廠和加工工廠的衛星圖像,監測室外的待供貨銅産品的動向,表示「庫存沒有變化。價格不會上漲」,結果預測準確。數據價格最高達到數千萬日元,但很暢銷。該公司總裁Tom Diamond表示「資源巨頭和企業也開始使用(相關數據)」。

  

      預測數據的開發也得到推進。通過海面的湧起發現魚群、通過油罐影子長度推測儲備量等技術就是一個例子。從太空探測中國5千個地點的生産動向的美國SpaceKnow擁有眾多投資公司客戶。

  

    此外,用途也擴大至農漁業、災害保險和自動駕駛。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表示期待稱「世界的太空産業將在今後20年裏增至如今的2.5倍,達到1萬億美元規模」。課題是民間資金的流入在多大程度上持續。

 

    現在的美國太空産業市場為每年20萬億日元。4分之3由民間支撐,與幾乎全是政府需求的冷戰期完全變樣。科學家團體的調查顯示,在商用小型衛星的部署數量上,美國2018年為124顆,佔世界的7成,但實際情況是依賴民間的一面突出。

 

    關於新的登月計劃,美國政府預算最多為1300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僅為阿波羅計劃的6成。到定為目標的2024年,預計世界火箭發射數將超過150枚,超過創出歷史新高的1967年(143枚)。但很難想像美國政府成為主角的情況。

 

      在印度和以色列等國也在迅速追趕的背景下,美國將維持依賴數據資金的太空開發。如果不能持續獲取收益,接下來的50年將無從談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兼松雄一郎,FT=Henry Mance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