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鳥2號」的探測任務用到哪些日本技術?
2019/07/12
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被認為在世界上首次在小行星上採集了地下的樣本。這向世界展示了日本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高超技術實力。在採集小行星砂石等樣本返回地球方面,集結了以住友重機械工業、IHI為代表的眾多的日本製造技術。太空被認為是人類可以用的為數不多的「處女地」,對於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和日本企業來説也是可以大顯身手的廣闊市場。
![]() |
隼鳥2號朝著小行星「龍宮」啟動最終的下降是在7月11日上午9點前。由於難以和地球保持通信,基本上靠自動控制運作。
此時廣泛應用的是NEC的感測器技術。包括向「龍宮」表面照射雷射、以測量與隼鳥2號距離的雷射高度計。隼鳥2號之後依靠事先投到地表的標記,不斷瞄準著陸地點。此外,為了保證著陸安全,NEC製造的測量「龍宮」地表溫度的紅外相機也的到應用。
在「龍宮」著陸的隼鳥2號實施了屬於此次使命的地下砂石等樣本的採集。在4月時,「龍宮」的表面已經被製造出了一個人工隕石坑,周圍已經散落了地下的沙土和岩石。此次輪到設在探測器下部的長約1米的筒狀零部件「Sampler Horn」大顯身手。該部件由住友重機械工業開發,可像蛇腹那樣伸縮。它將發揮將樣本送回內部的回收密封艙的「手」的作用。
隼鳥2號計劃在2019年底之前離開「龍宮」軌道,將密封艙送回地球。開發耐熱密封艙的是IHI的子公司IHI Aerospace。密封艙直徑40釐米,將以每秒12公里的速度進入大氣層。
進入大氣層之際將達到攝氏3000度,因此材料採用了用於飛機的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IHI表示「表面將逐步融化,在吸收熱量的同時降低溫度」。
在隼鳥2號上,可以看到眾多機械、原材料等日本的製造技術。JAXA統一負責計劃整體,另一方面,NEC則領導了開發和製造。作為世界上的首次嘗試,這也成為了參與企業展現自身技術的大好機會。
世界的衛星産業的市場規模在2017年被認為已達到2686億美元。今後衛星通信和定位資訊服務等的太空利用預計將進一步加速,這對於日本企業來説市場將遍及世界。
乙太空為舞臺的企業間競爭也日趨激烈。原因之一是初創企業的增加。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正不斷向民間訂貨和發出委託,由於來自NASA的人員參與初創企業的太空項目,使得這些企業得到發展。
對於日本的火箭、衛星和零部件廠商來説課題是如何實現低廉的成本。在不斷推進一次性設備的開發的同時,有必要更新已開始在飛機上使用的3D列印機的應用等開發與生産的方法。此外,通過新材料來提高性能等舉措也成為競爭力的關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