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2號的後續探測器面臨預算難題

2019/11/18


  日本的探測器「隼鳥2號」11月13日離開小行星「龍宮」起程返回地球。隼鳥2號憑藉2次成功著陸小行星和世界首次通過人造隕坑採集天體內部物質等自主技術提高了日本的存在感。另一方面,日本政府10月決定參加美國主導的月球探測計劃,預計將承擔鉅額費用。在有限的預算之中,日本能否推進自主的太空開發將受到考驗。

   

  著陸誤差僅為60釐米

    

  「龍宮是難度超出預期的地方。解決著陸等難題提高了水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項目經理津田雄一在11月12日的記者會上這樣表示。顯示出向龍宮發起的挑戰進一步提高了日本的技術水準。

   

舉行記者會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項目經理津田(右)等人(11月12日)

      

  例如,在抵達之前計算好的著陸精度為半徑50米。但實際抵達後,發現龍宮表面全都是岩石,以50米的精度將撞上岩石,無法安全著陸。日本的技術人員對圖像進行詳細分析,尋找能安全著陸的場所,同時還改進了著陸的誘導方法。最終以60釐米這一極高的精度,在有限的安全目標地點2次成功著陸。

    

  在此前美國等的月球和行星探測中,著陸地點與目標偏離1公里以上的情況不在少數。在今後的月球探測等之中,在瞄準的地點準確著陸的技術也很重要。隼鳥2號的成果成為日本的寶貴財産。

      

  另一方面,美國川普政權提出了2024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根據美國的要求,日本政府10月決定參加。今後計劃參加繞月宇宙太空站「門戶(Gateway)」的建設等第1階段計劃。

    

  不過,有估算認為僅「門戶」的建設費就達到4000億日元以上,如果考慮到維護運營,日本或將不得不承擔鉅額費用。日本目前向地球軌道上的國際太空站(ISS)每年投入400億日元左右,但「門戶」與地球的距離比國際太空站與地球的距離遠約1000倍,費用必將更高。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年預算約為1800億日元,還不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預算約200億美元)的10分之1。如果資金向月球探測傾斜,像隼鳥2號這樣的日本自主宇宙探測必將受到影響。

  


           

  日本在宇宙探測方面曾有過慘痛的經歷。雖然取得巨大成果,但因預算制約而難以維持計劃,未能發揮成果。日本2007年發射的繞月衛星「輝夜姬」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果,但力爭登月的後續探測器「SELENE-2」因未獲得預算而被放棄。

                

  之後,日本持續落後於中國和印度等國。隼鳥2號也是在第一代「隼鳥號」跨越苦難返回地球之前無法獲得預算。

    

  能否彰顯自主色彩?

    

  美國的探測器已經抵達小行星「貝努(Bennu)」,預定2020年著陸。中國也將推進小行星探測計劃,其他國家迅速追趕。如果不能穩步推進下一個計劃,日本不僅將喪失優勢,還存在無法讓下一代繼承自主技術的風險。

           

採集岩石樣本的「隼鳥2號」模擬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池下章裕提供)

      

  日本政府的太空開發戰略本部表示,為敲定將於2020年6月前後修訂的《宇宙基本計劃》,「將討論和梳理包括科學探測在內的國際宇宙探測整體的理想狀態」。對於是否參加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第2及以後階段(讓太空人在月球基地持續逗留等),將繼續展開討論。

           

  在月球探測方面,能在多大程度上彰顯日本自主色彩仍是未知數。日本政府的諮詢機構、宇宙政策委員會的代理委員長松井孝典針對參與美國主導的月球探測一事指出,「理解國際合作與安全保障等的意義。不僅僅是科學預算,或許應該從外交和防衛預算中支出費用」。

       

  日本太空人登上月球表面這種前景很有吸引力,但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自主的宇宙産業和科學技術發展仍存在疑問。利用隼鳥2號的成果、推進能發揮自主性的計劃,應該有助於日本太空開發的發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小玉祥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