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數十人與諾獎失之交臂,問題出在哪兒?

2023/10/03


      2023年的諾貝爾獎結果自102日起開始公佈。最近20年來,日本研究人員相繼獲獎,而研讀諾貝爾基金會的資料可以發現,成為候選人但未能獲獎的先輩在3個自然科學獎項上至少有36人。探究失之交臂的背景,日本的課題浮出水面。

 

 

       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以色列的丹尼爾·謝赫特曼單獨獲得。獲獎成就是發現固體的新狀態「準晶體」,一種既不是結晶也不是非晶體的狀態。當時,日本東北大學有一位研究人員被評價為「共同獲獎也不奇怪」。他叫蔡安邦。

 

       謝赫特曼在1984年發表成果稱一種急冷合金中存在準晶體。但狀態並不穩定,外界對此持懷疑態度。蔡安邦進一步加以驗證,在1987年製造出穩定的準晶體,為爭論畫上休止符。

 

       此後,又在各種合金中發現了準晶體,並擴大至對催化劑等方面的應用研究。諾貝爾基金會編寫的成就解説資料引用了蔡安邦等人執筆的論文,稱「發現穩定的準晶體非常重要」。

 

       很多相關人士表示遺憾,稱「如果在化學領域更加廣為人知,應該會獲得提名」。蔡安邦出生於台灣,在當地邊工作邊學習日語,在日本先就讀於秋田大學礦山學部,後考入東北大學研究所。他的專業是金屬,在化學界則默默無聞。

 

       2019年蔡安邦在台灣出差時病逝,享年60歲。如果獲得諾貝爾獎,他將成為第一位在日本取得這一成就的外國研究人員。美國等科學已開發國家從世界各地吸引優秀的頭腦,不斷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可以説這是日本尚未實現的遠大目標。

 

       目前尚不清楚蔡安邦是否曾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但諾貝爾基金會會在宣佈獲獎結果近半個世紀之後,公開當時獲得提名的研究人員名單。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已公開第一次頒獎的1901年至1970年期間的提名名單,生理學或醫學獎則已公開了截至1953年的提名。

 

 

       對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除去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等實際獲獎的研究人員之外,被提名而未能獲獎的日本研究人員多達36人。專門研究科學史的東京大學教授岡本拓司表示,「尤其是山極勝三郎未能獲獎一事,給日本學界蒙上了陰影」。

 


 

       曾任東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的山極勝三郎等人1915年成功實施了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焦油、人為引發癌症的實驗。查明癌症發生原因是當時的一個重要課題,山極和丹麥的強尼斯·菲比格一起獲得了1926年的諾貝爾獎提名,菲比格的成果提出寄生蟲導致老鼠的胃部發生癌症。

 

       但最終只有菲比格一個人獲獎。後來發現,他的成果是只在特殊情況下才會發生的現象,山極等人的實驗更為正確。為什麼山極沒能獲獎呢?

 

       接到提名後進行調查的瑞典研究人員淘汰了山極,這産生了很大影響。岡本推測,山極在論文中寫道「受到菲比格的輝煌成果的鼓舞」也是一個負面因素。如果強調獨創性,或許會獲獎。

 

       日本培養出眾多諾獎獲得者,但近來科技實力的下降成為嚴重的問題。日本應當完善對外國人也具有吸引力的環境,不分領域和組織,讓所有研究者都能獲得支援。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