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肯德基麥當勞撒手中國業務看到的

2017/01/10


      美國麥當勞和經營肯德基(KFC)等的美國百勝餐飲集團兩家公司已開始調整中國戰略。麥當勞1月9日決定以20.8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業務出售給中國國有綜合企業中信集團(CITIC)等。百勝也在此前拆分了中國業務。美國餐飲企業的兩強均未能充分應對中國消費者嗜好的多樣化等,業績陷入低迷。隨著顧客流向競爭對手,業務重組成為當務之急。

 

麥當勞和百勝旗下的餐飲店在中國陷入低迷(大連的麥當勞店舖)

     中信于9日正式公佈了業務收購計劃。該公司將與美國投資基金凱雷集團共同收購麥當勞的中國子公司,成立新的運營公司。新公司的各方持股比例分別為中信52%,凱雷28%,麥當勞20%。計劃2017年夏季之前完成收購。

 

      麥當勞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合計運營約2400家店舖,員工人數超過12萬。新公司將獲得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麥當勞加盟店20年的運營權。今後5年除了以門市數較少的地方城市為中心新開設1500多家店之外,還計劃推進改良商品功能表。

 

      一方面,經營肯德基和必勝客的百勝2016年10月拆分了中國業務。拆分出去的公司接受了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等的出資。正力爭通過積極引入阿里巴巴的支付服務等,提高競爭力。

 

      顧客流失的兩大誘因

 

      最近幾年業績增長持續陷入停滯的兩家公司有諸多共同點。比如都是在1989~90年進駐中國的老牌外資企業,在當時的中國,對於消費者來説不僅存在新鮮感而且本身的競爭也較少,因此一舉擴大了門市網路。伴隨中國的經濟增長,麥當勞和肯德基一直被視為「富起來的象徵」。

 

      然而,在之後發生的兩個問題引發了顧客的不斷流失。一是對「食品安全」應對不力。2014年7月,兩公司的食材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使用過期雞肉一事被曝光。發綠的雞肉在電視上被大肆報道。這一事件後,兩家公司的銷售額大幅減少。

 

     另一個問題是,隨著經濟增長,收入水準提高,消費者的嗜好趨於多樣化。

 

 

 

    據業界團體中國飯店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的餐飲市場規模比上年增長11.7%,達到3.231萬億元。雖然保持增長,但起拉動作用的是當地的新興餐飲企業和以美國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連鎖店。

 

      地位被星巴克取代

 

      尤其是星巴克。該公司提出了到2021年將中國的門市數量較目前增加一倍、達到5千家的雄心勃勃的開店計劃。一杯拿鐵咖啡的價格在中國約為30元,並不便宜,但作為年輕人休閒放鬆的場所而受到青睞,作為新的富裕的象徵,取代了麥當勞等。

 

      進入2016年後,兩公司的業績呈現了復甦的跡象。但因7月份國際仲裁庭全面否定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作為對插手南海問題的美國的反抗,各地爆發了抵制運動。兩公司的業績再次惡化。

 

     兩公司力爭通過注入中國資本等儘快實現經營重建。不過,恢復已經受損的形象並非易事,業績恢復的前景浮現著不透明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連 原島大介,香港 粟井康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