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堂依賴亞洲的增長模式迎來考驗
2020/02/26
資生堂的業務遭遇了亞洲衝擊。2019年到受南韓的抵制日貨運動和香港局勢影響,銷售勢頭放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擴大對化粧品銷售的影響難以預計。與歐美大型化粧品企業相比,資生堂對亞洲市場的依賴度較高,因此前景愈發充滿不確定性。在日本産化粧品人氣提升的背景下,2014年擔任社長的魚谷雅彥擴大了資生堂的業績,如今正迎來最大的考驗。
![]() |
資生堂社長魚谷雅彥(右) |
「資生堂把春節商戰視為最重要的時期,大量增加了庫存。遭遇了沉重打擊」,位於東京都內繁華商業街的藥妝店負責人如此表示。這家藥妝店春節期間資生堂商品的銷售情況不及上年。在東京都中心的百貨商場,銷售額減少了2成。商場負責人表示,「預計今後訪日遊客將減少,嚴峻的形勢將持續下去」。
資生堂2020財年(截至2020年12月)的合併銷售額預計將同比增加8%,達到1.22萬億日元,營業利潤將增長3%,達1170億日元,均有望創出歷史新高。魚谷社長表示,這是因為「新型肺炎的影響不明,無法作出不負責任的預期」,該業績預期並未考慮新型肺炎的影響因素。
中國人的購買額佔整體的4成
資生堂在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在內)2019財年(截至2019年12月)的銷售額為2860億日元,除此之外,日本國內面向訪日遊客的銷售額達1000億日元左右。其中對中國的依賴度較高,包括機場的免稅店在內,中國人的購買額佔到資生堂整體銷售額的4成左右。
![]() |
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的分析師佐藤和佳子推算,受新型肺炎影響,資生堂「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和免稅店的銷售額將減少2成,面向訪日遊客的銷售額將下滑一半左右」。實際上春節期間(1月24~30日)資生堂的銷售額似乎表現狼狽。魚谷社長表示,「面向訪日遊客的銷售減少了約4成」。
亞洲成為資生堂成長的源泉,同時也是撼動經營的震源。在「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蔓延的2002財年(截至2003年3月,結算期變更前),該公司的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17%,和過去的20%以上相比有所下降。2003財年(截至2004年3月)進一步縮小至5%。受2012年中日關係緊張影響,2012財年(截至2013年3月)該公司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時任社長末川久幸上任僅2年時間便卸任。
另一方面,中國業務的擴大和訪日遊客的增加對2014年成為資生堂第一位外部社長的魚谷雅彥構成利多。從2015年開始主推「SHISEIDO」和「SHISEIDO GINZA TOKYO」等日本國內主打品牌的行銷手法産生了效果。不僅面向訪日遊客的銷售額增長,2019財年(截至2019年12月)中國業務的銷售額也比魚谷上任前翻了一番,達到2162億日元。
為了提高「日本製造」商品的供應能力,資生堂2019年底投産了生産中高價位護膚品的那須工廠。並決定2022年之前再新設2處工廠,繼續積極投資。
![]() |
東京都內的資生堂店舖 |
魚谷將擔任資生堂社長至2024年。他上任時提出的「2020年銷售額達1萬億日元,營業利潤達1000億日元」目標在2018財年(截至2018年12月)提前達成。和上任首年度的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相比,2019財年營業利潤增至4.1倍,股票總市值增至5倍,驕人的業績獲得了肯定。
歐美業務均虧損
偏重亞洲市場是資生堂多年來的課題,該公司在2010年以約1700億日元收購美國化粧品廠商Bare Escentuals,2019年以約900億日元將美國新興化粧品企業Drunk Elephant收入旗下。
不過Bare Escentuals被迫實施鉅額的減損處理。從截至2019財年的5年營業損益來看,歐洲業務累計虧損約170億日元,美洲也虧損約550億日元。資生堂與法國歐萊雅等世界大型化粧品企業的競爭激化。此外在歐美市場,和資生堂擅長的護膚品相比,彩粧和香水佔主要地位,因此要攻佔歐美市場並非易事。
魚谷把「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作為改革的最終階段,不過日本國內也存在令人擔憂的因素。一家大型藥妝店的負責人表示,「最近由於未能推出大熱商品,賣場設計偏重訪日中國人,日本客人開始遠離」。資生堂力爭以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業務為基礎,提振持續虧損的歐美業務。如今,專業經營者的真正價值受到拷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井洋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