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貿易格局生變 誰為美國大豆接盤?
2018/09/28
中美兩國的貿易戰導致大豆貿易的國際格局發生變化。由於中美兩國相互加徵關稅,美國産大豆的對華出口自7月之後急劇減少,面向歐盟、中國大陸以外的其他亞洲地區和大洋洲的出口則大幅增加。美國大豆的價格降至約10年來的最低水準,另一方面,由於成為中國的替代貨源,巴西大豆的價格則大幅上漲。這導致中國大陸豬肉價格上漲的擔憂升溫。
中國大陸的大豆年進口量超過1億噸,佔全球的6成。對華出口占美國大豆總出口量的6成,大陸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對象。但是為對抗美國7月發動的對華制裁關稅,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徵25%的關稅,其影響如實地反映到統計數字中。
![]() |
美國農業部每週公佈的農産品出口銷售數據顯示,美國大豆8月的對華成交量約為13萬噸,驟減至去年同期的1/10。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歐盟的出口增長。8月美國大豆對歐盟的成交量約為108萬噸,增至上年同期的2.9倍。對中國大陸之外的亞洲大洋洲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和台灣)的成交量增長了6成,達156萬噸左右。結果,8月美國大豆的合計成交量約為384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6%。
看起來似乎是面向中國以外地區擴大銷售的措施産生了效果。不過,從年度(2017年9月~2018年8月)出口數據來看,美國大豆的總出口量為5638萬噸,比上年度減少了17萬噸(3%)。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量為2768萬噸,大幅減少850萬噸(23%),伊藤忠商事旗下的Food Management Support Corporation的本部長服部秀城表示,「美國沒能將對華出口減少部分完全彌補回來」。
由於出口減少以及美國大豆豐收的預期,作為指標的芝加哥期貨價格降至1蒲式耳8美元多一點。出口減少和大豆價格下跌將直接導致美國農戶的收入減少,因此美國正致力於將此前主要對中國大陸出口的美國西北口岸裝載的大豆賣往日本、南韓和台灣。
因對華大豆出口急劇減少,9月美國西北岸裝載的現貨交易對芝加哥期貨行情的溢價從3月的1蒲式耳1美元左右急劇下跌至0.3美元左右。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總部連日來多次遊説日本代表西村允之稱,「美國西北口岸裝載大豆的成本低於墨西哥灣裝載大豆成本,希望將這一點告知煉油公司」。
反制關稅的衝擊還波及到中國。由於中國改為採購巴西産大豆,與歐盟形成競爭,導致巴西大豆的價格高於美國大豆。據住友商事全球調查公司統計,7月中旬巴西大豆溢價達1蒲式耳2.7美元左右,漲至上年同期的3倍。僅靠巴西無法滿足中國超過1億噸的大豆需求。日本穀物諮詢公司Green County的代表大本尚之表示,「(中國)早晚會被迫採購一定量的高關稅美國大豆」。
![]() |
美國産大豆(reuters) |
中國之所以擔心大豆價格上漲,是因為大豆價格上漲將帶動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佔比較高的豬肉價格上漲。如果大豆進口價格上漲,用作豬飼料的豆粕也將隨之漲價。這將會推高豬肉價格,導致通膨擔憂升溫。
巴西大豆價格上漲還將影響日本,擠壓採購該國大豆來生産豆腐的食品公司的收益。人為改變貨物流向的扭曲政策最終很可能由消費者來買單。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