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量採購美國玉米
2020/08/21
中國正在增加美國産玉米的採購。中國是玉米的主要生産國之一,採取自給政策,但由於乾旱和蟲害,産量減少的隱憂在增強。另一方面,由於增加養豬頭數,飼料需求迅速增加。不少觀點認為在中美對立激化的情況下,中國也推進履行貿易磋商「第一階段協議」,有可能繼續購買美國玉米和大豆。
中國近期開始提倡制止餐飲浪費問題,此次的背景被認為是對糧食問題的危機意識。
![]() |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中國簽訂合同的美國産玉米購買量2019年9月~2020年8月上旬累計約為221萬噸。這一數字是上年同期的5倍以上。與貿易摩擦前的2017~2018年度同一時期相比也增至4倍多。
7月中國對美國産玉米的大宗採購突出,出現了單日交易量創出歷史第3和第5高的日子。
![]() |
美國産玉米 |
與依賴進口的大豆不同,中國在玉米領域採取自給政策。美國農業部的供求報告顯示,2020~2021年度的中國産量預計為2.6億噸。消費預計為2.77億噸,基本可由本國滿足需求。
因此,中國對玉米進口設置關稅配額制度,在一定配額的進口數量以下適用低關稅(1%),超出部分適用高關稅(65%)。
2019年秋季公佈的2020年低關稅配額為720萬噸。玉米的自給率高,往年大部分配額並未用掉,但「今年似乎已達到低關稅配額的上限,認為將擴大低關稅配額的預期正在擴大」(商社)。
中國加快擴大進口的原因是中國的減産隱憂和需求增加。在作為玉米産地的遼寧等東北地區,今年夏季發生乾旱。有報導稱降雨量不足導致玉米生長不充分,出現減産。
此外,中國還出現蟲害。起源於美洲大陸的草地貪夜蛾據悉去年從雲南省首次侵入中國,可能在長江以南的地區造成了災害。
以湖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等長江流域為中心,南方因6~7月的大雨而發生洪水。災害嚴重的湖北省等是豬肉的主産地,養豬場浸水,無法供貨。新冠疫情緩解帶來消費復甦, 再加上停止從德國和加拿大進口肉類,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豬肉價格出現上升。
日本穀物諮詢公司Green County的代表大本尚之表示,「畜産農戶或將增加因非洲豬瘟和洪水而銳減的飼養頭數」。美國農業部此前預測稱,截至6月底的中國2020~2021年度的飼料用玉米需求比上年增加4%,但有可能因洪水的影響而進一步增加。
![]() |
供需緊張的情況被意識到,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貨行情處於約5年來的高點附近。美國芝加哥期貨行情受美國産玉米豐收預期影響而上漲乏力,但有商社表示「中國的購買將支撐行情」。
中美對立日漸激化,但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庫德洛上周表示「貿易協議推進良好」。從遵守協議的名義和應對現貨短缺的現實利益這兩方面出發,中國今後可能將繼續採購美國産玉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