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已進入漲價「超級週期」?
2021/03/04
銅和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正在上漲。有觀點認為,隨著新冠疫苗的普及經濟將快速復甦,大規模貨幣及財政刺激措施也將推動需求擴大。在此背景下,供給的增加將跟不上需求的增長。以美國大型證券企業等為中心,指出大宗商品行情已進入「超級週期」(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以數年為單位長期上漲,之後再下跌)的聲音開始增加。
![]() |
大宗商品市場的超級週期是指,原油和礦物資源等長期上漲之後再下跌的局面週期性重覆出現。加拿大央行和統計局的論文等顯示,1900年代初以後存在4輪週期。由於分析方法等不同,存在數年的偏差,但上漲週期的波峰是1915年、1949年、1980年、2009年前後,下跌週期的波谷則是1898年、1932年、1966年、1995年前後。從波峰到波谷、從波谷到波峰分別需要15年左右,30年左右形成一輪完整週期。
這種波動為何會出現呢?雖然存在各種説法,但最普遍的觀點認為,資源需求受某些原因影響而激增時,擴大産能需要較長時間,供給增加會滯後,存在一段時間差。一段時間的需求過剩將帶來價格上漲,在供給擴大之後又轉為降價。
![]() |
智利的銅冶煉廠(REUTERS) |
過去,美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需求激增、戰爭導致供應受損、中國經濟發展等被認為成為契機。2010年以後大宗商品價格進入下跌趨勢,但目前越來越多聲音指出趨勢已經發生變化。
摩根大通證券在2月的報告中表示,「商品價格已進入以2020年為波谷的超級週期的上漲局面」,指出了過去10年的低通貨膨脹時代迎來轉捩點的可能性。作為原因,摩根大通證券列舉了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超級寬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環境基礎設施投資、美元貶值帶來的投資資金流入等。
不過,對週期論持懷疑態度的觀點也根深蒂固。日本市場風險顧問公司(Market Risk Advisory)的新村直弘指出,「大宗商品的價格長期上漲是隨著供求兩方面的結構變化而發生,但並非以20年1次等固定的間隔發生」。
新冠疫情後的需求復甦、應對新冠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暫時性的因素也很突出。住友商事全球調查公司的本間隆行表示,「目前的商品市場感受不到2000年代初期中國需求激增時那樣的強勁勢頭」。同時還指出,「中長期來看,需求正在從化石燃料轉向銅等礦物資源,處在這樣的趨勢中,一部分商品長期來看有可能漲價」。
目前的商品行情上漲能否演變為過去那樣的廣泛且長期的上漲趨勢仍是未知數。不過,長期的商品價格走高將招致從進口資源的已開發國家向資源出産國的收入轉移。對於屬於資源進口國的日本來説,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很明顯。日本正在進入需要進行戰略性儲備的局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浜美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