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LNG長期合同急增
2022/07/13
中國正在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氣(LNG)的長期合同。在以烏克蘭危機為契機、全球LNG爭奪戰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國的行動正在成為颱風眼。
中國的天然氣需求2021年創出歷史最快增速。LNG需求也比上年增加18%,增至7890萬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進口國。
其中現貨採購佔LNG進口的比率為39%。但是,如果將目光投向2022年以後的合同,交收時間以10~20年為單位的長期合同正在迅速增加。
長期合同規模創出歷史新高
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産資源機構(JOGMEC)調查部部長竹原美佳的調查顯示,中國2021年簽署的長期合同合計為23件,數量達到2700萬噸。均創出歷史最大規模。
![]() |
不僅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中國石油化工集團(Sinopec)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CNOOC)這3家國有大型企業。地方政府旗下的能源企業和民間的城市燃氣企業等直接簽署合同的情況也在增加。
從簽約方來看,美國、卡達和俄羅斯等三國佔到4分之3。其中,與美國在2021年1月~2022年4月之間簽署了10件、數量為1390萬~1480萬噸的合同。
應關注的是簽署合同的美國企業均為Venture Global LNG和錢尼爾能源公司等LNG新興勢力。能源相關人士認為「數年前看似難以實現的項目」,但隨著中國承諾長期採購而開始取得進展。
兼顧安全保障和低碳化
長期合同為何出現激增呢?竹原美佳認為「背景是中國政府的能源安全強化和天然氣的市場化政策」。
隨著2021年3月批准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國家能源局於2022年3月發佈了《「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將重點放在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化的兼顧上。
![]() |
竹原美佳指出,「為了應對近年來冬季天然氣短缺和電力危機,政府要求國有企業積極強化供應鏈和確保冬季天然氣供應」。
此外,擁有自主接收基地等、在天然氣進口和流通領域提高存在感的地方政府旗下企業和民間企業「從上漲的現貨轉向長期合同,從優化採購來源的角度,正在增加美國産LNG的採購」。
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中國政府對美國産LNG徵收額外關稅,兩國間的交易一度陷入停滯。但是到2020年額外關稅得到豁免,新增合同開始執行。竹原美佳推測認為:「即使中美的政治關係惡化,如果簽署長期合同,供給也難以停止。轉向長期合同也有規避制裁和禁運的風險的意味」。
卡達增加6成
不過,增加長期合同的不僅是美國産。與中東卡達於2021年1月~2022年4月簽署了4個合同(750萬噸),與俄羅斯之間則簽署了5個合同(576萬噸)。
卡達正在推進到2027年將LNG産能比目前增加6成、增至1億2600萬噸這一充滿野心的計劃。有報導稱針對新建的巨大工廠,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正在為取得權益而展開談判。
日本的東京電力控股和中部電力合併火力發電與燃料業務而成的JERA(位於東京中央區)2021年底結束了從卡達在25年裏採購逾500萬噸的合同。中國正好彌補了日本留下的缺口,並進一步擴大採購。
![]() |
大連的進口LNG接收基地(Reuters)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人再次認識到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性。歐盟(EU)明顯轉向擺脫天然氣對俄羅斯的依賴,加快LNG的採購。佔日本LNG進口約1成的俄羅斯薩哈林2號項目的前景也日趨面臨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在日本國內,LNG消費的增長難以期待,再加上去碳化的進展,缺乏簽署大規模長期合同的空間。歐洲的電力和天然氣企業也處於相同局面。有能力接受天然氣生産國要求的長期合同的僅限於「中國和國際石油資本」(外資LNG相關人士)這一狀況正在加強。
2022年受疫情防控措施等的影響,中國的LNG需求減少,日本有可能再次成為最大買家。
此外,如果加上中國長期合同的採購量,將達到1億噸,「不會一直以這種速度增加長期合同」(竹原美佳)。
但是,預計中國的LNG需求到2030年達到1億3000萬噸,到2040年達到1億6000萬噸。如何滿足在20年裏翻一番的需求?中國的動向無疑將影響LNG供求。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松尾 博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