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與央行關係要「中國化」?

2016/08/24


       「哪怕罷免日銀總裁也要降息」,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前副總裁金丸信曾這樣威脅道。  那是在1992年2月,當時日本泡沫經濟的餘熱仍在。日本銀行(央行)時任總裁三重野康並不想急於降息。

       但或許迫於來自政治的毫不留情的壓力,僅僅在一個月後,日本央行就被迫實施了0.75%的大幅降息。當時作為日本央行理事在背後支援三重野的是福井俊彥,後來他成為了日銀總裁。

       從日本央行2016年7月公開的2006年3月的金融政策決定會議的記錄中可以看出,福井非常重視「日銀的獨立性」。

       時任日本央行總裁的福井決定早於市場預期解除量化寬鬆政策,並表示「這是自信而為」。一方面,當時,日本政府主張的是「擺脫通縮尚未完成」。福井在做決定前似乎做好了可能與政府産生摩擦的心理準備。

       巧合的是,當時徹底反對解除量化寬鬆的正是時任日本官房長官的安倍晉三。2012年,安倍再次當選日本首相時,迫使日銀接受2%的物價上漲目標,並委派財務省出身的黑田東彥擔任日銀總裁。

      如今,日銀在黑田的領導下,正與政府構築「超乎尋常」的協調關係。

日本銀行(央行)總裁黑田(左)與財務相麻生(右)舉行會談(8月2日)

       8月2日,日本財務相麻生太郎與黑田舉行會談,稱「將(與日本央行)形成一體加速推進安倍經濟學」。將由日本央行從市場吸收國債、向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推行實質上的「國債貨幣化」。

       安倍身邊人士斷言「在擺脫通縮之前,日本央行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也是沒辦法的事」。

       換言之,為防止通膨,可能會出現日本央行為加息而與政府對抗的情況。而要想擺脫通縮,雙方必須進行合作才能促進物價上漲。

       回顧日本為擺脫通縮而飽嘗失敗的歷史或許可以認為上述想法有其道理。不過,即便如此,政府與日本央行如此形成一體就不存在死角嗎?

       觀察在制度上歸政府管理的中國的中央銀行的情況或許能找到答案。

      2008年9月雷曼危機後不久,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時隔六年半再次啟動降息。當時中國國內物價水準較高,過剩的債務和設備已經逐步成為重大問題。據港媒報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對此不滿,未出席決定降息的會議。

       通過降息與4萬億元經濟對策産生的相輔相成的效應,中國經濟確實在全球率先擺脫了困境。然而,之後卻深受這一政策帶來的後遺症的困擾。過剩債務不斷膨脹,如今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沉重負擔。

       日本綜合研究所副主任研究院關辰一指出:「現在中國經濟存在的諸多問題都歸結於2008年的過度的貨幣寬鬆。」

       政府和央行的關係過近或過遠,都無法很好地調控經濟。關鍵在於保持一個央行可向政府提出自主意見的適當距離。如今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關係之近是否已經超越限度?8月初第一週迅速上升的長期利率或許正是市場在察覺到風險後敲響的警鐘。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經濟部次長 高橋哲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