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日本經濟學界一直展開著各種爭論。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對其中的主要論點進行了整理。
美國耶魯大學名譽教授浜田宏一等被稱為「通貨再膨脹派」的經濟學家所依據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等提出的「貨幣數量論」。該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如果通過貨幣寬鬆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資産價格就會上漲。另外還認為,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如實行貨幣寬鬆政策,本國貨幣的價值就會下跌。
2012年底,在安倍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後,股價上漲及日元貶值趨勢加速,通貨再膨脹派的主張似乎取得了勝利。但推高股價的主角是外國投資者,日本國內投資者遲遲沒有行動。並且,在2014年前後日本公共養老金等購買股票進行托市的傾向非常明顯,因此很難得出貨幣寬鬆與股價上漲有直接關聯的結論。
對於日元貶值的原因也産生了各種説法。日本慶應大學教授池尾和人提出,「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災害後,日本的經常收支惡化,出現了遠遠背離實體經濟的日元升值」。認為在安倍政府成立前後,正處於對日元過度升值進行糾正的局面,日元走向貶值未必就是安倍經濟學的效果。
但不管怎麼講,股價上漲與日元貶值都成為日本擺脫通貨緊縮的推動因素。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安倍政府是在各種各樣條件的作用下才在起跑階段取得了成功。日元貶值使得換算成日元後的企業利潤出現增長,股價上漲使得個人資産升值,企業與個人的行動如何變化成為了下一個焦點。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前田裕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