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促使美國提前加息
2021/12/17
物價上漲速度超出預期,此前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迎來轉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簡稱美聯儲)12日15日決定加快縮減量化寬鬆。把結束時間提前,預計2022年內將3次上調政策利率。英國中央銀行16日宣佈上調利率。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將忙於應對數十年來首次出現的物價上漲。寬鬆貨幣政策下膨脹的鉅額債務成為壁壘,世界經濟承受貨幣緊縮的能力極為脆弱。
2008年雷曼危機等每次發生經濟危機時,美聯儲都會引入貨幣寬鬆政策。長期的寬鬆政策對進入低增長的已開發國家經濟也發揮了支撐作用。等經濟進入恢復軌道後,再力爭實現正常化,但經常會因為股票市場不穩定而半途中止。
「通貨膨脹如此高漲,必須及時確定相關政策」,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15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如此表示,並表明了將在縮減量化寬鬆結束後上調利率的態度。
![]() |
在14~15日召開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與會者設想共計上調8次利率,2022年3次,2023年3次,2024年2次。9月的時候,針對2022年是否進行首次加息,與會者的意見存在分歧,此次則明確決定提前重啟加息。
應對新冠疫情危機的量化寬鬆政策也將提前結束。此次決定自2022年1月起將美國國債等的月度購買規模縮減幅度翻一番。結束時間為2022年3月,比預想的時間提前了3個月。
美國1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近7%,勢頭達到約39年來的高水準。美聯儲認為物價上漲為「暫時性」的預測落空,「很難指望馬上就能恢復到接近2%目標的水準」(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的批評越來越多。
問題在於世界經濟缺乏可以承受美國提前加息的復甦能力。物價急劇上漲是雙重因素疊加造成的,分別為疫情下物流混亂導致供應受限,以及各國採取財政刺激政策造成經濟暫時性過熱。美聯儲也預測稱,2023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2%,2024年為2.0%,將重新陷入增長乏力的局面。
操之過急的加息伴隨著風險。國際金融協會(IIF)的統計顯示,截止到9月末,政府和民間合計計算,全球債務達到296萬億美元,1年內增加了6%,達到國內生産總值(GDP)的350%。長期貨幣寬鬆産生副作用,世界面臨過度債務,即便稍微提高一點利率,支付利息的負擔也會猛增,可能會導致經濟趨冷。
如果美國加息導致美元升值,飽受疫情折磨的新興國家將因為貨幣貶值加劇而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貶值將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從而進一步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巴西等國家反覆進行對抗性加息,目前正面臨同時面臨疫情、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的困境。
預計半導體短缺等供應限制問題將分階段緩解,物質短缺導致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有可能逐漸減弱。因此,美聯儲也設想以每年2~3次的緩慢節奏進行加息。雷曼危機前的政策利率超過了5%。市場認為未來5年僅會加息到近2%。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就此次美聯儲縮減儲備資産的「量化緊縮」表示,目前「還沒有決定」。由於促使資金回流的「烈性藥」延後,貨幣寬鬆環境將會持續的安心情緒在市場上擴散,股價因此而上漲。
![]() |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Reuters) |
但是,居住費用和工資也會上漲,如果通貨膨脹超過美聯儲和市場的預期,將會因為考慮到通膨會對股價和經濟造成打擊而不得不進一步採取貨幣緊縮措施。利率出乎意料的上升也會對那些依靠政府採取應對疫情的財政刺激而延長生命的企業造成傷害,讓對經濟恢復持樂觀態度的看法趨於冷靜。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越匡洋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