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機構加緊擴大中國業務

2021/03/02


  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加大了向中國傾斜的力度。中國企業的融資和併購活動十分活躍,美國各大銀行擅長的投資銀行業務存在很大增長空間。雖然美國在半導體和電池等重要構件的採購領域出現了調整對中國依賴的動向,但美國的銀行卻在加緊擴大中國業務。另一方面,美國銀行在中國的業務也有可能受到兩國政府政策的影響。

    

  美國高盛集團正加緊在中國大陸增加員工。計劃2021年聘用70人,到2024年由目前的400人增加到600人。崗位以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銀行職員、證券經理、技術類人員等為主。

     

     

  在高盛2020年公佈的中期計劃中,把中國業務定位為增長支柱。2020年12月,高盛已向監管部門申請把從事證券業務的中國合資公司收為全資子公司。如果計劃得以實現,這將成為外資金融機構的首例。高盛認為,由於中國企業的融資和併購活動活躍,自身擅長的投資銀行業務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摩根大通也在2021年的投資計劃中列入了擴大中國業務的內容。2021年該公司的整體投資額將同比增加24%。除了強化技術之外,還將把資金用於在中國擴大資産運營業務、面向富裕階層的業務、投資銀行業務。此外,摩根士丹利的中國合作夥伴已宣佈出售股份,該公司可能會通過把中國的合資公司改為全資子公司來強化業務。

摩根大通(REUTERS)

   

  對美國各大銀行來説,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業務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高。金融資訊公司路孚特(Refinitiv)統計了投資銀行業務中客戶向金融機構支付的手續費總額,2020年亞太地區首次超過歐洲,成為僅次於美洲的第二大市場。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在1月的財報説明會上強調,「亞洲是全球增長性最高的市場之一」。

    

  尤其是中國市場,增長十分顯著。中國企業支付的手續費比上年增長36%,總額為201億美元,達到2000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水準。在亞太地區的手續費總額中,中國佔到7成。高盛預測稱,2020年代中期將會超過1000億美元。

      


       

  在中國,本土金融機構奠定了擁有絕對優勢的業務基礎。從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收入排名來看,中信集團(CITIC)等本土金融機構排在前列。即便如此,在美國的銀行看來,中國的高增長性仍然很有吸引力。

   

  中美關係也會對業務前景産生影響。在川普政府時期,中美摩擦在産業界引發混亂,但華爾街反而受益。美國政府在進行貿易磋商時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作為讓步舉措之一,中國方面提出了取消外國金融機構出資限制的方案。相關內容列入2020年1月的第一階段協議中。

    

美國華爾街(REUTERS)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對支援華爾街擴大業務並不熱心。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2020年12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便為了摩根大通和高盛而與中國談判要求放寬限制,美國國內中産階層的收入也不會增加」,以此批評了川普前政府的談判態度。

      

  在中國,即便取消外資金融機構的出資限制,也存在各種壁壘。例如,監管部門的審批程式存在不透明的部分。美國的各家銀行或將在缺少政府支援的情況下與中國金融機構展開激烈競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宮本岳則 紐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