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金時隔2年減少,風險資産遇逆風
2022/08/22
隨著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擴大而持續膨脹的資金已開始減少。原因是,在全世界通貨膨脹成為課題,各國已開始通過結束應對新冠疫情的資金支援、增稅和貨幣緊縮來回籠資金。資金的收縮有可能成為新冠疫情後價格持續走高的股票和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産的轉折點。
![]() |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顯示,經合組織成員國企業和家庭持有的現金和普通存款等可隨時使用的貨幣、即「M1」在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2022年4月時隔2年轉為減少。隨後的5月也出現減少。連續2個月減少是1980年以後首次。
在新冠疫情前後,M1的總量增至3倍以上。最主要原因是各國的財政政策。鑒於經濟活動的停滯,通過維持就業和失業救濟金等現金發放與無利息貸款等向實體經濟注入的資金出現激增。另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和日本銀行等央行實施的量化貨幣寬鬆也做出貢獻。
目前資金之所以開始減少,是因為各國正在加快遏制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除了受疫情導致的供應制約影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充裕的資金。歐美各國不斷結束疫情下的對企業資金支援,同時隨著經濟活動的重啟,工資維持增加趨勢,所得稅等正在增加,正在推動資金的吸收。16日通過的《美國支出和收入法》將對大企業徵收企業稅的最低稅率。該法將對借助抵稅等措施遏制實際稅率的企業增稅,這也將導致資金的減少。
![]() |
資料圖 |
各國央行的加息和量化緊縮(QT)具有讓銀行信貸增加資金的「信用創造」放緩這一效果。如果銀行的貸款利率隨著基準利率的提高而提高,企業和個人的貸款門檻將隨之提高。美聯儲自9月起將所持資産的壓縮速度提高為2倍也將産生影響。
有分析認為「M2」(M1加上定期存款等)仍在增加。不過,在美國,剔除物價影響的「實際M2」6月比上月減少1.4%,創出1973年8月以來、時隔48年的最大降幅。越是廣義的資金,加以吸收越需要較長時間。可以説已開發國家的M1減少,將是今後出現的資金全面減少的第一步。
今後的焦點是對風險資産的影響。資金的膨脹一直推動風險資産的上漲。典型案例是美國的「抱團股」炒作。通過失業救濟金等獲得資金的一部分個人和企業湧向美國遊戲零售商GameStop等小盤股。GameStop股價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底比2017年底下跌66%,但在新冠疫情後的2021年底相比2019年底漲至24倍。
![]() |
另外,美國投資公司方舟投資管理(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大量配置高科技股的主力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也在疫情後上漲了89%。疫情後價格漲至6倍的比特幣等加密資産(虛擬貨幣)也是疫情下的代表性投資對象。
日本瑞穗銀行的首席市場經濟學家唐鐮大輔指出「資金收縮有可能成為價格在疫情下走高的風險資産的轉折點。目前,原油等商品價格走弱,除了實際需求的減少之外,還有可能體現出資金整體的收縮」。
「強勁的美國經濟正在面臨物價高漲和美聯儲量化緊縮等史無前例的逆風」,美國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顯示出危機感。在此前支撐股票和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産的資金正在轉為減少的目前,市場的警惕感將持續加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佐伯遼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