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經濟共同體的虛與實
2015/11/24
![]() |
東盟經濟共同體簽字儀式(22日吉隆坡、kyodo) |
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最大成果是産品的自由化。在泰國和新加坡等6個國家之間,99%的品類已實現零關稅。而柬埔寨等4國也計劃在2018年之前基本取消關稅,眾多企業正在獲得益處。
不過,也存在留後路的問題。那就是各國的非關稅壁壘的存在。東盟經濟共同體雖然提出取消這一壁壘,但現實上卻能看到增加的情況,例如印度尼西亞將對鋼鐵産品徵收反傾銷稅。
這是理想和現實的背離,在東盟經濟共同體啟動時推遲實現的人員流動和服務領域的自由化也如出一轍。
熟練勞動力的流動自由化以建築師和醫生等8個領域為對象,但仍看不到應用案例。而在物流等服務領域,計劃允許外資出資70%以上,但多數成員國尚未同意。
與歐盟(EU)不同,東盟經濟共同體達成共識事項的實施將交給各國,不具備法律約束力。正如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排在首位的新加坡和最末位的柬埔寨的差距超過50倍一樣,區域內貧富差距正在成為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東盟經濟共同體構想浮出水面的背景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對中國與印度崛起的危機感。為了吸引外資的目光,突出了「單一市場和生産基地」等規模方面的優點,但由於各國的經濟增長,外資的關注已經提高,因此反而出現了保護主義思維在加強的一面。
像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那樣自由化程度很高的自由貿易圈框架即將啟動,在這種背景下,東盟的經濟整合處於不允許倒退的局面。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東南亞事業推進主管助川成認為,「TPP等廣域自由貿易圈構想的進展或將推動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發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京塚環 吉隆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