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閉幕的東亞峰會凸顯出東盟(ASEAN)「團結」的脆弱。雖然宣佈將於2015年底啟動東盟經濟共同體(AEC),但同時也暴露出市場整合的步伐遲緩。在南海問題上,各國的步調混亂。東盟提出重視多樣性、相互不干涉的「寬鬆型合作」目前似乎正站在岔路口上。
此次東亞峰會確認了東盟應在東亞發揮核心作用。不過,圍繞南海問題的中美間的博弈更受到關注,本該飾演「主角」的東盟的存在感卻所剩無幾。
 |
東盟10國領導人在「東亞經濟共同體」啟動相關儀式上相互握手(22日,吉隆坡,kyodo) |
在中國加速建設人工島,地區內警惕感升溫的2015年夏季。著眼東亞峰會,見解無法統一的東盟外交當局相關人士在事前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方案。
方案的內容是「東盟的紛爭當事國停止填海造地和軍事設施建設,也要求中國停止人工島建設」。實際上越南等國也在推進填海造地和機場跑道建設。東盟方面希望讓各國同時停止建設,從而凸顯出中國單方面進入海洋。美國也支援這一戰略。
但該計劃卻無果而終。原因似乎是未得到與中國相近的柬埔寨等國的贊同。11月21日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和往年一樣圍繞主席聲明的內容出現了分歧。
1967年成立的東盟是一個多民族與宗教共存、經濟發展水準不等的「馬賽克」式社會結構。作為東盟的一個原則,進行決策時需在大會上獲得全票通過。雖然原本是為避免嚴重對立,確保各國保持「向心力」而採取的良策,但「寬鬆型合作」有時卻會成為了打破團結的「離心力」。
即將啟動的東盟經濟共同體也顯示出同樣的問題。雖然一直在推進關稅撤銷,但部分國家卻提高本國採購率等非關稅門檻。
在新加坡設置網點的區域內最大銀行星展銀行(DBS)首席執行官高博德(Piyush Gupta)嚴肅地表示,「東盟經濟共同體完全沒有發生快速變化的徵兆」。圍繞包括金融在內的服務業及人員流動自由化的討論陷入停滯。這是因為,市場會被區域內已開發國家支配這一擔憂已在後進國中根深蒂固。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透露,進駐東盟市場的日資企業實現盈利的比例呈下滑趨勢。雖然對市場統一充滿期待進入了該地區,但阻斷區域內各國的壁壘仍然很高,尚無法發揮擁有6億人口的東盟市場的潛力。
東盟人口占全球整體的近10%。在中國經濟減速的背景下,東盟被期望對全球經濟起到拉動作用,在安保方面也被要求拿出負責的態度。只是説説「共同體」這種冠冕堂皇詞語的時代現已經過去。全球正在密切關注東盟未來的動向。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吉隆坡 吉田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