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家電、日用品生産呈回歸跡象

2017/08/24


  日本企業出現了將家電和日用品等的生産移回國內的動向。目前日企從海外當地法人處進口産品的金額比1年半前減少13%,日本國內市場上進口産品的佔比也在下降。由於日元貶值和中國的人工成本上漲,海外生産的成本優勢正在減弱。有的日本企業開始利用日本國內工廠提高産品競爭力,將生産轉移到海外的趨勢踩下煞車。

 

  在日本經濟産業省的統計中有一項被稱為「逆進口」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從海外當地法人處進口的産品金額。將過去1年的數據平均可得,逆進口額在2017年1~3月為25926億日元,比2015年7~9月的最高峰時減少了3867億日元。在日本國內市場上的個人消費品中,代表進口産品所佔比重的「進口依賴度」在2017年6月比2016年3月最高峰時下降了5%。

  

 

  在日本國內流通的進口産品減少,並非顯示海外企業正在奪取日本國內市場。日本企業由逆進口轉向在日本國內生産的原因是亞洲地區人工成本的上升。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調查,中國大中城市裏普通工人的月薪在5年間上漲了20~30%。總體來看,2017年1~3月來自中國的逆進口為1.0915萬億日元,比1年半前減少18%。中國生産在逆進口中所佔比例為42%,與5年前的50%相比,存在感有所下降。

  

  此外,漲薪風潮也擴大到亞洲各國。馬來西亞主要産業的勞動者組成的工會要求2018年的最低工資上調至此前的1.5倍。

 

  逆進口的減少額中,大型企業將生産移回日本國內取得進展的家電等電氣機械佔到60%。日本JVC建伍(JVC Kenwood)2015年底將面向日本國內的車載導航儀的部分生産由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轉移到長野縣伊那市的生産基地。之前的車載導航儀幾乎全部在海外工廠裏生産。

 

  希望經營狀況不受匯率變動影響的想法也使日本企業更加重視在國內生産。佳能2016財年(截至2016年12月)的國內生産比率達到56%。相機的主力工廠大分工廠的自動化取得進展,計劃今後進一步提升至60%。

 

  多在亞洲國家生産的廉價日用品也出現了在日本國內生産的趨勢。經營「百元店」(每件商品均售100日元的零售店)的大創(DAISO)表示,「以前雜貨基本全是海外産品,今後將增加日本國內産品」。

 


 

日本百元店裏的日用品

  

  生活用品企業愛麗思歐雅瑪投資約100億日元,2018年1月將投産設在茨城縣的發光二極體(LED)新工廠。該公司目前在中國大連和日本佐賀縣鳥棲市的工廠裏生産,由於東京奧運會,判斷東京圈的LED照明需求將會擴大。

 

  目前日本國內市場難以期待取得大幅增長。企業投資日本國內工廠可以認為是在亞洲範圍內進行最適宜生産的一部分。鐘錶企業卡西歐電腦在日本山形縣新設高級手錶工廠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新工廠進行集中生産,將空餘建築用於對亞洲各基地進行管理。

 

  日本大和綜研高級經濟分析師長內智也分析認為:「如果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生效,海外當地工廠的競爭力將會提高。從結構性來看,朝著進口依賴度提高的方向發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