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金堅敏:前幾天發佈的中國進出口貿易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1.2%,延續了出口負增長的態勢。有關出口弱勢的原因既有國際需求縮減説,也有中國國內成本上升導致的國際生産轉移的分析。更有從美國市場上看到「越南製造」、「印度製造」的增加來説明「中國製造」在美國陷入低端困局難突圍」、以及「加工出口的持續萎縮,導致出口引擎熄火」等各種版本在網上流行。再加上已開發國家致力於重整製造業,提出讓製造業回流等論調,中國國內對「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變化憂心忡忡。
確實在歐美日日常消費品市場上,隨著跨國企業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新興國家開設生産基地或委託當地OEM生産後返銷歐美日市場的産品增加,「中國製造」的地位相對下滑。如美國的服裝進口市場中中國的市場佔有率由2010年的40.7%下降到2015年的37.3%,同期東盟的市場佔有率從21.9%上升到24.4%。而日本服裝類進口市場的佔有率變化更大。中國的佔有率從2010年的82.2%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67.0%,而同期東盟的份額從8.8%上升到21.6%。
儘管中國服裝産品在美日市場的總量在增加,但是增長的幅度明顯低於其他成本更低的東盟國家。跨國品牌企業將部分生産基地或委託生産轉移出中國,而中國國內企業的品牌産品還難以替代撐起出口的脊梁是眾所週知的主要因素。
但是,各國之間勞動力成本、稅率(所得稅·關稅等)/匯率、環境資源成本/社會保障等成本因素的變化對尋求低成本的企業來説是産地選擇的重要因素,同時勞動生産率、供應鏈、人才供應能力、基礎設施、政府的服務效率、生産地的國內市場魅力、乃之文化的適應能力及國家關係等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決策。由於影響投資或生産地決策的因素很多,媒體等常用工資及匯率等容易得到的數據來簡單代替企業産地決策因素,容易得出「中國製造」國際競爭力衰落的結論。
人民幣升值、員工工資快速上升對「中國製造」成本競爭力的壓力可想而知。相反,按亞洲生産率組織(APO)的研究數據「APO Productivity Data Book」來看,中國的勞動生産率增長平均高於處於競爭關係的東南亞國家6%左右;另外公信度較高的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體的「營商便利度」(Doing Business)調查評價結果(2015年)來看,儘管中國位於84位改善的空間非常大,但是好於越南90位、印尼109位、印度130位。另外,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也從簡單的勞動密集(如服裝加工)向複雜的勞動密集型(如旅行箱包製造等)、技術資本密集型(如機電産品的零部件生産、化工産品、原材料加工産品等)以及能發揮産業聚集優勢的産品(如機電産品等)升級。目前,除部分簡單勞動密集型産業有從中國轉出以外,還沒有客觀的數據能證明跨國企業及國內企業有大量轉移出中國的事實。
「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是否衰落還可以利用在歐美日市場的其他産品的貿易數據加以驗證。從美國的機電産品(國際貿易産品分類SITC-7)進口市佔率來看,中國的佔有率從2010年的25.3%小幅上升到2015年的25.7%,而同期東盟的佔比也僅從6.4%上升到6.8%。而在日本的電氣電子産品進口市場中中國的佔有率從2010年42.8%大幅上升到2015年的47.1%、同期東盟的佔有率從18.9%反而下降到17.6%。
另外,如附圖1所示,2015年「中國製造」在歐美日市場的整體佔有率有大幅度的上升。2015年歐美進口僅增加2%,而從中國的進口增加了16%高於土耳其的13%、南韓的9%、印度的6%;2015年美國進口額下降了4.5%, 從中國的進口上升了3.2%與從南韓進口(有韓美FTA)的3.3%相當、高於墨西哥的0.2%及好于印度的下降1.1%。2015年日本總體進口市場萎縮8.7%,從中國進口增加了1.3%低於越南的12.2%,但高於印度的-20.4%及東盟的-3.0%。儘管東盟與日本有自由貿易協定(EPA)、墨西哥與美國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而土耳其與歐盟有關稅同盟,三方在進入日美歐市場還享有關稅優惠,但是「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優勢明顯存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