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盈利模式變了:不靠出口靠投資

2019/02/11


  日本的經常項目盈餘構成發生了改變。2018年,顯示企業在海外盈利情況的直接投資收益首次突破10萬億日元。日本企業不再通過出口賺錢,而是通過拓展海外市場,在當地賺錢,並把收益拿回日本。對於全球經常項目收支的不均衡,貿易以外因素的影響突出。日本希望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與著眼於貿易、加強保護主義的美國深入討論這一問題。

     

   

  日本財務省2月8日發佈的2018年國際收支統計(速報)顯示,經常項目收支盈餘達到19.0932萬億日元。

   

  盈餘額基本上依靠2大支柱。一個是直接投資收益(相當於海外子公司盈利),金額達到10.0308萬億日元。另一個是證券投資收益(相當於外國債券利息等),金額達到9.8529萬億日元。而貿易順差僅為1.1877萬億日元。  

   

  其背景是日本企業正在加強轉向海外。過去日本製造業的模式是在日本生産汽車和家電,再出口到海外。但目前為了符合當地需求,重視生産效率,增加了海外的本地化生産。在家電領域,還存在南韓和中國的崛起導致日本産品競爭力減弱的一面。

   

  日本對海外直接投資的金額截至2018年9月底為185萬億日元。以北美和亞洲為中心,在最近10年裏增加至近3倍。除了建設工廠和併購(M&A)之外,日本投資的零售等非製造業基地也在增加。最近數年來,海外經濟表現強勁,給日本帶來的盈利也在持續增加。

    

  日本對海外證券的投資金額截至2018年9月底為473萬億日元,持續增加。日本國內的投資對象較少,投資者正到海外尋找賺錢的門路,這在證券投資領域也不例外。

   


      

  這一趨勢符合美國經濟學者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等人倡導的國際收支的階段性變化假説。該假説把一個國家的經濟像人的一生那樣劃分為6個階段。第5階段「成熟的債權國」是指競爭力已過頂峰,貿易收支惡化,但能通過投資的收益確保經常項目盈餘。

       

等待向北美市場出口的日本汽車(日本東扇島的物流中心,KYODO)

       

  日本邁向少子老齡化,從長期來看,國內的儲蓄將日漸減少。如果無法保持出口競爭力,經常項目盈餘也將減少,存在遲早轉為逆差的可能性。這就是最後的第6階段。

   

  瑞穗證券的末廣徹表示,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日本的)投資收益明顯穩定在20萬億日元規模,很難想像今後10~20年左右出現經常項目逆差」。不過,由於老齡化穩步加劇,如果不提高生産效率和競爭力,日本經常項目轉為逆差的風險將逐漸提高。

      

  在2019年6月的G20峰會之前,對於擔任主席國的日本來説,消除經常項目收支的不均衡也將成為議題。美國政府把焦點對準貿易,正試圖消除貿易不均衡。不過,日本的經常項目盈餘大部分來自投資收益,如果要作出改變,只能關閉美國的工廠或出售美國國債,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不僅是日本,經常項目收支受貿易以外因素左右的方面也很突出。美國在經常項目逆差的背後存在儲蓄不足的問題。日本打算在G20峰會上共用這種問題意識,有可能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加以牽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