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GDP世界第三寶座危矣
2023/03/13
日本此前維持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世界第三這一地位正在變得危險。長期持續的通貨緊縮加上目前的日元兌美元快速貶值,按以美元計算的名義GDP來看,與排在世界第4位的德國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此外,似乎已成為世界最多人口國家的印度也在猛追,日本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存在感正在下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將2022年日本和德國的名義GDP乘以年均匯率後進行了比較。日本的美元計價GDP為4.23萬億美元,而德國為4.06萬億美元,僅相差1700億美元。兩國的差距在2020年是1.15萬億美元,2021年是6700億美元。
![]() |
日本1968年在國民生産總值(GNP)上超過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躍居僅次於美國的第2位。在20年前的2002年,日本名義GDP為4.18萬億美元,規模達到德國(2.08萬億美元)的2倍以上。
兩國差距縮小的主要原因是日元貶值。2022年受美國加息影響,美元不斷升值,日元兌美元匯率一度創出32年來新低。歐元兌美元匯率也有所貶值,但日元匯率的貶值幅度更大。
從名義GDP來看,物價漲幅越高,金額越會變大。觀察顯示國內綜合物價動向的GDP平減指數,從2022年的通貨膨脹率來看,德國為5.1%,而日本僅為0.2%。由於資源價格走高和新冠疫情蔓延帶來的供應鏈的混亂,全球通貨膨脹加劇。日本受內需疲軟影響,難以全面轉嫁成本,國內物價上漲有限。
將美元計價名義GDP與20年前相比,德國增至2倍,但日本僅增長1%。增至20年前的2倍的美國以25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1位,而增至12倍的中國則以18萬億美元排在第2位。
![]() |
觀察日德的情況發現,德國實際GDP增至1.3倍,物價增至1.4倍,匯率成為約1成的推高因素。日本實際GDP僅增至1.1倍,由於長期持續的通貨緊縮,物價下降6%,匯率下降5%,分別成為拉低GDP的因素。
日本存在結構性的增長潛力的缺乏。從海外進口大量能源資源的情況並未改變,資源價格上漲導致進口額增加。電子行業的競爭力減弱,商品出口的盈利能力也出現下降。少子老齡化和人口減少加劇,基本的「體力」正在下降,産生明顯影響。
關於顯示經濟結構變化的國際收支,數位服務的海外支付大幅增加,「數字赤字」也在擴大。國家的財政狀況嚴峻,財源有限,但需要努力通過有效果的預算和監管改革等培育新産業。
德國經濟的火車頭是出口,佔GDP的規模高達4成。歐元區的人口超過3億人,這是與美國基本相同的規模,在歐盟(EU)擴大經濟圈,推高了德國的經濟增長。從目前的德國經濟來看,通貨膨脹成為沉重負擔,2023年的實際增長率僅為0%左右,但從中長期來看,正在描繪積極推進環保投資的戰略。
關於2023年日本和德國的GDP是否會逆轉,匯率動向將産生明顯影響。大和證券的多田出健太指出,「如果美國加息告一段落,美國利率下降,日美利率差將縮小。日元匯率容易邁向日元升值」。入境遊的重啟等也將帶來買入日元的需求。
不少觀點認為新總裁將於4月上任的日本銀行(央行)將在2023年調整貨幣寬鬆,但據稱難以實施美歐那樣的加息。由於匯率和物價的走勢的影響,存在日德差距縮小的可能性。
在日本和德國的背後,維持迅速增長的印度正在追趕。按聯合國推算,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中國,成為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稱,到2020年代後半期,印度GDP將超過日德。
觀察日本的美元計價GDP的推移,在發生阪神大地震、住宅金融專門會社問題加劇的1995年達到頂峰,隨後因日元貶值而陷入低迷。爆發雷曼危機的2008年以後再次上升,東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至2012年也明顯上升,均為日元升值做出的貢獻。
日本要在世界經濟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借助工資上漲完全擺脫通貨緊縮以及企業盈利能力的恢復不可或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尾洋平、南毅郎 慕尼黑、犬嶋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