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價格高漲,亞洲通膨風險發酵
2023/12/29
在亞洲,通貨膨脹正在持續發酵。主要原因在於食品,在菲律賓和印度,食品佔物價上漲構成的5~7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極端天氣導致主食白米價格上漲。再加上以本國為優先的囤貨行為,居高不下局面難以扭轉。也有聲音擔憂2000年代的糧食危機會重演。
菲律賓11月物價漲幅達到4.1%,高於美國的3.1%和歐元區的2.4%,居高不下。白米佔到通膨因素的近3成。菲律賓總統馬可仕表示「白米是我們的生命」,將採取給價格設定臨時上限等措施,竭盡全力支援家庭。
![]() |
在俄羅斯進攻糧倉地帶烏克蘭的2022年,全球小麥和玉米的價格急劇上漲。當時歐美的食品通膨情況較為突出,亞洲受到的影響有限。
進入2023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食品通膨的中心已轉移至佔世界白米需求80%的亞洲。與小麥國際價格呈現下跌趨勢不同,白米12月21日創出15年來的新高,比2023年初上漲了約4成。
![]() |
契機是海面水溫升高的厄爾尼諾現象。該現象自2023年春季發生,在南亞和東南亞引發了乾旱。主要生産國的産量均出現下降。
美國農業部的統計顯示,2022~2023年度全球白米産量為5.1億噸。多數國家以國內消費為主,包括以1.5億噸産量排在首位的中國等。用於出口的白米只有1成左右,國際價格本身就容易波動。無法依靠本國生産來滿足消費、依賴其他國家的比例越大,受到的影響就越強。全球白米進口量最大的是菲律賓。
目前,印度正在動搖市場行情。印度是此前承擔世界出口4成的白米大國,但從2023年7月開始,除部分高級白米之外,印度轉為禁止出口。
莫迪政權在2024年大選前優先考慮國內供應。印度的物價上漲率11月為5.6%,居高不下,其中3.7%來自食品,佔漲幅的7成。僅白米一項就成為將物價推高0.5%的因素,這一情況無法忽視。
2024年印度尼西亞也將舉行總統選舉。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西浜徹表示,「很可能會考慮到食品安全保障而優先向本國供應穀物。國際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前景正在進入視野」。
頻發的異常氣象引發糧食危機,各國紛紛囤積穀物等。全球正陷入這樣的負面連鎖效應。
英國匯豐集團(HSBC)的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回顧稱,「2008年的恐懼難以抹去」。15年前,由於投機資金的流入,世界食品價格暴漲。即使與當時相比,目前也有很多價格波動劇烈的商品。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透露,8種主要作物中有7種在2023年發生了價格過度波動。
![]() |
食品價格上漲給南亞和東南亞的生活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在這些地區,食品在消費中的比例本來就高達3~5成,遠遠高於僅為1~2成左右的主要已開發國家。除了少吃之外,沒有更多空間來厲行節約,容易陷入生活困難局面。
動盪的食品行情還將左右政策運作。菲律賓中央銀行在10月下旬將基準利率提高了0.25%,達到年6.5%。不得不在11月的例行貨幣政策會議之前緊急應對物價上漲。
從全球範圍來看,價格走高正在緩解。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一直走在貨幣緊縮前頭的美國將在2024年啟動降息,正在帶來軟著陸預期。
飽受食品價格上漲困擾的亞洲各國將優先避免危機,不得不犧牲經濟前景、維持貨幣緊縮,在經濟復甦方面落後的風險無法消除。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武田健太郎、浜美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