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大陸出口5月增30%,是對美的3倍
2021/06/09
台灣的財政部6月8日發佈數據稱,5月的出口額同比增長38.6%,達到約374億美元。作為單月出口額創出歷史新高。對最大出口目的地的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合計出口增長30%,增至156億美元,佔整體的42%。
![]() |
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以半導體為中心,處於歷史最高水準(台積電在台灣的工廠) |
台灣的出口額連續11個月同比增長。自2020年秋季起,出口一直維持歷史最高水準。出口減去進口的貿易收支為61億美元的順差。
台灣的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在6月8日的記者會上針對出口保持強勁的原因表示,主要歸功於全球景氣逐步穩固復甦,以及受疫情影響,新興科技與宅經濟需求仍旺。
觀察台灣出口的構成可以發現,半導體依然表現強勁,佔整體的32%,增長30%,達到119億美元。尤其是台灣企業的半導體面向小米等中國大陸大型智慧手機企業供貨較多。恰逢支援高速通信標準「5G」的智慧手機的普及期,強勁勢頭突出。對中國大陸來説,半導體是最大的進口品類,尤其對台灣企業的依存度較高。
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達到創出歷史新高的1514億美元,佔出口整體的44%。自蔡英文2016年就任以後創出最高水準。即使在如今的兩岸關係的背景下,相互依存也在增強。
另一方面,台灣5月對美國出口增長27%,為54億美元。與對中國大陸出口相比,金額僅為約3分之1。
台灣為了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在蔡英文政權上台以後,一直尋求加強與美國的關係。但是,尚未實現的情況仍在持續。
美國與台灣之間原本就存在磋商投資和貿易等廣泛經濟問題的框架「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但是,因台灣未允許美國産豬肉進口等原因,談判自2016年起中斷。
不過,最近開始出現變化的跡象。原因是台灣被認為自今年1月起大幅解禁了屬於長期懸案的美國産豬肉的進口。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6月7日的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會議上,暗示了與台灣重啟中斷的TIFA磋商的可能性。布林肯表示「預計近期與台灣展開對話」。TIFA被定位為美國為啟動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而採取的行動之一。
如果台灣與美國久違地重啟TIFA磋商,將從沒有進展的階段向前邁出一步。台灣的外交部6月8日評論稱,將積極努力推動重啟臺美TIFA會談。不過,如果雙方推進相關磋商,中國大陸必將強烈反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 台北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