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的緬甸牽動大國博弈
2015/11/13
支援者們在民盟總部門前購買翁山蘇姬紀念品(11月10日,緬甸仰光,KYODO) |
緬甸前軍政府被國際社會孤立,在經濟和外交上均嚴重依賴中國。2011年春季上任的緬甸總統吳登盛採取了「脫離中國」和平衡外交政策。中國主導的大型水庫開發項目被凍結。另一方面,作為緬甸推進民主化改革的「回報」,歐洲國家解除了對緬甸的大部分經濟制裁,緬甸得以回歸國際社會。
翁山蘇姬率領的在野黨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NLD)已獲得壓倒性勝利,政權更疊的日子越來越近。
「這是重要的進步,我們將繼續支援緬甸人民」,美國國務卿克里這樣説。緬甸成為了歐巴馬政府「參與外交」政策少數成功的案例之一,美國很可能放寬或解除制裁,加大經濟援助力度,確保本國權益。
從翁山蘇姬被前軍政府軟禁在家開始,歐洲就一直對其提供支援。但事態能否按預想般發展仍充滿未知數。
「致力於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至關重要」,6月11日,翁山蘇姬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緊緊握手。自2012年春季在議會補選中被選為國會議員以來,翁山蘇姬多次訪問歐美和亞洲國家,卻有意避開了中國。在離選舉還有5個月的時候,翁山蘇姬決定訪華。中國方面也以對於外國在野黨黨魁來説罕見的高規格接待了她。
國際人權團體曾期待翁山蘇姬在中國提及同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劉曉波,但翁山蘇姬在訪華期間並未提及。
翁山蘇姬接近中國時已做好遭受批評的準備。從中可以看出,訪華成為政治家翁山蘇姬奪取政權的現實判斷。10月,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翁山蘇姬表示:「自獨立以來,我國與印度就是關係密切的朋友,中國共産黨政府也從最初就承認了緬甸獨立政府。如果我們掌握政權,國家關係將進一步發展」。
被合計人口超過30億人的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包圍的緬甸是地緣政治上的要衝,這一點顯而易見。中國2013年開通了從內陸地區通往緬甸西部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此外,印度也將建設與緬甸之間的國際幹線道路。
與此同時,日本也開始接近緬甸。日本為吳登盛政府免除了5000億日元的逾期債務,同時在城市計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援。另一方面,日本一直保持與翁山蘇姬接觸,為「大選後」的局勢做準備。
但是,日本與美歐不同,並未對前軍政府實施經濟制裁。因此,翁山蘇姬曾批評日本「對支援民主化看來並不熱心」。安倍政府將如何面對翁山蘇姬?這對日本來説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仰光 松井基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