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能讓G7團結嗎
2016/04/28
衰弱的話語權
「具有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法治和普世價值觀的領導人聚在一起,G7是共同討論世界前進方向的重要場合」,安倍強調了G7的一體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接受日經和FT聯合專訪 |
但G7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正持續下降。G7在2000年時佔全球名義GDP的比例高達65%,到2011年已下滑到50%以下,預計2015年將進一步下滑至46%。包括俄羅斯和中國等新興國家在內的二十國集團(G20)的話語權正在加強。
此外,G7內部也並非堅如磐石。對於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日美兩國對其監督體制抱有疑問,而英法德意卻積極加入。英國在2015年秋季以國賓規格接待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雙方達成了核電站和高鐵等大型項目的合作意向。隨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歐蘭德也被中國資金吸引,相繼訪華。
安倍倡導的「法治」等普世價值也是G7的一致主張,對中國産生影響。但歐洲與遠東距離遙遠,缺乏地緣政治警戒感,更容易優先經濟利益。
圍繞俄羅斯,歐洲在能源等方面與其經濟聯繫密切,日本則存在北方四島問題。日本和歐洲與對俄強硬的美國態度截然不同。安倍強調了俄羅斯參與打擊IS的必要性,同時表示「為了解決北方四島問題,簽署和平條約,日本認為與普丁的對話非常重要」。
美國威信下降
導致各國步調不一的是美國威信的下降。曾經在安保和經濟方面均處於G7領導地位的美國在敘利亞問題和打擊IS上缺乏有效措施。要求中俄作為「負責任大國」採取行動、解決中東和朝鮮問題,美國必須領導G7再次團結一致。
與聯合國安理會和G20相比,G7更易於統一立場。對於並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日本來説,日本是G7在亞洲唯一參加的框架,作為主席國再次提高G7的地位,對日本外交將起到正面作用。G7在伊勢志摩峰會上的團結將成為第一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