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解讀安倍外交:5年訪68國 中韓是空白

2018/08/20


      8月15日,日本迎來了平成時代的最後一個「終戰日」。戰後的日本外交一直以日美的同盟關係和與中韓的關係為軸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12月第2次上台執政後,提出開展「俯瞰地球儀戰略外交」。在上台5年零8個月的時間裏,他保持著每月1次的出訪頻率。不過,在對中國和南韓外交方面,雖然借出席國際會議和冬奧會之機訪問過中韓,但是尚未實現「單獨訪問」。

 

      (編者注:「單獨訪問」在日本外交上是指政要等不以參加國際會議或國際性活動等為目的,而是專門針對某國和地區的訪問。)

    

      2012年12月之後,安倍訪問了76個國家和地區。與過去的長期政權相比,大幅超過中曾根康弘前首相和小泉純一郎前首相,創歷任首相之最。其中,安倍以日本首相的身份首次訪問的國家有22個。

    

  

      以美國為軸心的日本外交並未發生變化。安倍訪問美國13次,超過歷任首相。雖然美國總統從民主黨歐巴馬政權更疊為共和黨的川普政權,加上借國際會議之機的會晤在內,日美首腦會談次數達16次。安倍如果能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獲勝,還預定出席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

  

      中日領導人的出訪頻次比較

 

      除了雙邊框架外,安倍試圖通過多邊框架來解決外交案件。目的包括從亞洲與歐洲那些與朝鮮保持關係的國家收集資訊等。從地理上來看,安倍還將目光指向東南亞、中亞、中東和非洲等廣泛區域。

    

      據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2年11月就任黨中央總書記的5年裏,對約50個國家進行了訪問。而安倍在第2次擔任首相後的5年裏訪問了70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説出訪頻次超過習近平。

  

      安倍的出訪分為借七國集團(G7)峰會等多國首腦齊聚的國際會議之機的訪問以及國事訪問等單獨訪問。單獨訪問更易給出訪國留下深刻印象。在5年零8個月的時間裏,安倍對68個國家進行過單獨訪問。佔日本承認國家總數(195個)的35%。

 

      不過,如果將目光轉向尚未實現單獨訪問的地圖上空白地區,就會發現安倍外交目前面臨的課題。

 

      首先是尚未對中國和南韓進行單獨訪問。安倍曾在2014年和2016年訪問中國,在2015年和2018年訪問南韓,但均是借國際會議及冬奧會機會的順便訪問。日本與中韓分別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和慰安婦等問題上存在對立,與兩國的關係改善仍在推進過程中。

   


      安倍討論在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第3次當選後,於10月訪問中國。這是配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這一節點的訪問構想。其中討論的包括年內在北京舉行中日韓首腦會談的方案和實現單獨訪問中國的方案。

  

      最大的空白——非洲

 

      非洲大陸上也有大片外交空白區域。安倍僅單獨訪問過埃及等5個非洲國家。由於出訪非洲所需時間較長,優先順序被置於相對靠後,不過世界的首腦正致力於強化在非洲的影響力。

  

      中國將「一帶一路」相關基礎設施投資擴大至非洲。習近平7月對南非和塞內加爾等4國進行了訪問。這4國均是安倍從未訪問過的國家。7月,印度的莫迪總理和土耳其的埃爾多安總統也相繼出訪非洲。

   

      安倍為實現能源的穩定供給和擴大業務合作,積極訪問中東地區,不過伊朗成為一大片空白區域。自1979年爆發伊斯蘭革命以來,美國與伊朗長期對立,日本首相對伊朗的訪問自福田赳夫1978年訪問以來一直處於中斷狀態。一方面,習近平在2016年訪問了伊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