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肉食化」,供給犯愁
2019/04/19
日本人的「肉食化」程度在加強。街上的烤牛排店生意興隆,「烤肉女子會」也人氣高漲。近20年間,日本每人平均肉類消費量增加了近2成。另一方面,由於畜牧業養殖戶的老齡化等原因,日本國産牛肉的供給量卻難以增長。這使得供求間的差距擴大,日本國內的肉類供給量只夠滿足需求量的一半。雖然,自由貿易圈的擴大使得進口增加,但亞洲等其他地區的肉類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長。為此,有必要提高日本國內畜牧業的供給水準。
![]() |
參加「烤肉女子會」的日本女公司職員們(東京都港區的烤肉店) |
通過日本農林水産省匯總的「食物供需表」可以大致了解日本人的肉食化趨勢。從顯示肉類消費量的「純食材供給量」可以看出,2017年日本國民每人平均1天攝入89.7克的肉類。消費量在20年裏增長了17.6%。
魚貝類和白米需求減少
曾經消費量多於肉類的日本人的魚貝類的消費持續減少,20年裏減少了34.7%至66.7克。2011年度,魚貝類消費開始少於肉類。白米等穀物類的需求也減少了11.7%,降至243.2克。
![]() |
在日本的家庭收支情況調查中,也可以明顯的看到這一趨勢。2018年,每戶家庭平均每月的消費支出為28萬7千日元,與20年前相比減少4萬日元,但其中肉類支出佔7400日元,增加了逾400日元。
發生這一現象的背景是日本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單身家庭的增加、人口老齡化、女性進入社會等都對飲食生活産生了影響。
例如,在家做飯時,人們會更傾向於選擇比製作魚類更方便的肉類。便利店出售多種多樣的雞肉沙拉等肉類副食品。在回家的路上可輕鬆光顧的烤肉餐廳也多了起來。
日本人的肉食熱潮是支撐肉類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問題在於供給無法滿足旺盛的需求。
![]() |
日本烤肉店裏的烤肉(資料) |
據來自日本農林水産省的數據,2017年日本國産肉類的生産量為330萬噸。近20年間生産量的增長率為8.6%,僅為需求量增長率(17.3%)的一半左右。在1985年當時,按數量來看,日本國産肉類可滿足8成的需求量,而如今僅為5成。
供給不足情況最為突出的是牛肉。20年間日本國內的牛肉生産量縮小了1成。養殖用於繁殖的雌牛的農戶規模小,且老齡化加重。養殖肉用牛的養殖戶的戶數也僅為4萬8千家,比20年前減少了6成。
一直以來,供給不足的量都通過進口來彌補。據日本農畜産業振興機構的數據,日本2018年的牛肉進口量同比增加了6.0%,時隔17年超過了60萬噸。2019年,由於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生效,關稅下降,冷凍牛肉的進口也出現激增。
「肉食熱潮」非日本獨有
雖然消費者能夠享受進口商品價格下降的優惠,但不能確定這樣的好事一直持續下去。因為「肉食熱潮」不僅僅是日本獨有的現象。
在中國,隨著人口增加及經濟發展,牛肉消費量在20年裏增加至1.7倍。為滿足這一需求,進口量也擴大至100倍。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出現了肉類需求增加的趨勢。
![]() |
如全球供需矛盾加劇,日本將可能面臨進口價格上漲、供給不穩定等局面。日本也有必要提高本國畜牧業生産水準。
為此,日本2018財年補正預算及2019財年預算案中,計入了超過3千億日元的費用。資金將用於在各地區公共設施中集中管理並養殖幼牛和繁殖用牛,以及利用IT促進檢測牛分娩徵兆的設備等。
到目前為止,日本針對畜牧業的政策傾向於著重保護受進口擴大影響的農戶。但是,如不儘早轉型提高競爭力,很有可能因供給不足或價格上漲而引起消費者的不滿。而對於供給一側來説,能否更多的拿出主動進攻的姿態或許仍是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尾洋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