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餐桌變化影響全球
2016/12/12
對中國人來説,豬肉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的肉類産量為8625萬噸,其中豬肉為5487萬噸,佔整體的6成以上。但是,之前一直不斷增長的豬肉産量同比減少了3.3%。牛肉(同比增長1.6%)等肉類和水産品的産量均出現增長,豬肉成為唯一的負增長。
被稱作「豬週期」的結構問題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在養豬散戶眾多的中國,一旦豬肉價格上漲,産量就會隨之增加。其原因是農戶會根據豬肉行情來養豬,以獲得短期利潤。2015年受供給過剩影響,豬肉價格下降,産量便出現減少。
此外,價格僅為國産豬肉一半的美國和澳大利亞産豬肉進入中國市場也構成逆風。隨著消費者收入水準的提高和冷藏物流鏈的發展,中國人的飲食趨於多樣化,「遠離豬肉」的趨勢也出現擴大。
中國有近14億人口,其飲食變化還將影響全球的食物供需。中國人喜愛的鮪魚和秋刀魚的國際價格呈上漲趨勢。在中國,如果牛的養殖規模擴大,由於牛所需飼料比豬多,還可能影響飼料行情。中國人「爆食」的走向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鄭州 原島大介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