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垃圾分類煩惱
2019/07/15
比如,為了貫徹垃圾分類,除了全國性法律外,各地也制定了當地的處罰規定。橫濱市就在2008年5月在日本全國率先引入了處罰規定。首先將對違規者進行指導和教育,接受3次指導後如果在一年內再次違反規定將處以2000日元的罰款。對不符合分類規定的垃圾進行貼條警告不予回收的做法已相當普遍,而有的地方甚至會對垃圾進行開袋檢查,以通過遺留的個人資訊鎖定違反者。
垃圾分類是不是越細越好?
日本各地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的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方式。一般而言,生活垃圾被大致分為四類,即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型垃圾。但在被視為垃圾分類收集「典範」的德島縣勝浦郡上勝町卻多達45類。
該町2003年在日本率先提出了「零浪費」宣言。町內沒有垃圾收集車,廚餘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均要求各家作為堆肥等自行處理,可回收利用的資源垃圾類則由居民自行分類並送至收集處。在這裡,單塑膠就可以被分為8類,紙張被分為9類。在回收前,當然都要求對飲料瓶、牛奶盒等進行清洗、乾燥並剪開後再分類投放。玻璃瓶還要根據透明、褐色、其他顏色等不同顏色進行分類。
![]() |
對45類垃圾進行分類的日本德島縣勝浦郡上勝町(資料) |
那麼,有人會問「垃圾分類真的越細越好嗎?」
以在西部近畿地區實施最細分類的和歌山縣新宮市為例,該市2002年起加強垃圾分類措施,對22類垃圾實施分類收集。但這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很多人認為「分類過細」。在政策實施一年後,該市雖然取得了垃圾處理費和焚燒量大幅減少的成果,但對現行垃圾分類制度持批評態度的人物卻在市長改選中獲勝。對於各地方政府來説,加強分類可以削減垃圾處理成本,但同時又會增加居民負擔,助長不滿情緒。應該放寬還是強化垃圾分類?這也一度成為日本各地政府的一個頭疼的問題。
從日本的家家戶戶來説,因為家庭成員意識上的不統一,過細的垃圾分類也會産生煩惱。由於日本家庭承擔家務的主要是女性,所以垃圾分類也大幅增加了主婦們的負擔。比如,一位主婦反映,「將紙和塑膠分開投放」這在嘴上説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實際卻會遇到塑膠商品上貼的紙質標籤怎麼都撕不掉等狀況。還比如説,很多地方要求使用透明垃圾袋,一些主婦因為擔心分類出錯而長期處於不安的狀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